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6年03月13号 21点 阅读 10038 评论4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4. 故事大王
上小学的阶段,我擅长讲故事在班上很有名,同学们都称我为故事大王,我的几个好朋友,特别爱听我讲故事,有时下午下了课以后,他们还拉我讲一段小故事。那时候我也很有讲故事给大家听的冲动,不过故事内容不是我编的,而是听来或看来的。
我故事的一个来源是从父亲那儿贩来的。
我父亲是个印刷工人,写起字来也方方正正,上下左右对得整整齐齐,犹如印刷排的铅字。他平时喜欢看古典小说,最爱读的两本书是《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他连一些冷门的人物故事也能说的上来。有时还“戏说”三国,有一次他问我:“《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的父亲各是谁?”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他哈哈大笑念道:“书上说:‘既生瑜,何生亮’。不就告诉了周瑜的父亲是周既,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何了吗?”父亲一生中还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听“说书”,领了工资他就会去书场听书。父亲情绪好的时候,爱给我们讲“苏妲己入宫乱朝政”、“姜子牙斗玉石琵琶精”,虽然父亲讲一口无锡话,一说话就是“伲哩、偶哩”,到老也没有变,但故事讲得精彩完整。母亲总说又是一角二(听书费)换来的。听多了我对《封神榜》中“哪吒闹海”、“妲己害比干”、“巧擒崇候虎”、“杨戬除四魔”、“除殷洪殷郊”等精彩的段落也能讲得有头有尾。
我故事的另一个来源是从连环画中看来的。
那时连环画叫做小人书。我家后门口有一个书摊,几排靠墙的木架上插满了小人书,摊主提供一条很矮的长凳,一分钱可以坐着看一本,不过“精明”的摊主为了多赚钱,往往把一本书拆成两册重新装订。家里没钱给我,我只好站在边上羡慕地欣赏一本本书的封面彩图。我家楼下的建成,家里会给他一些零用钱,他喜欢找我一起在摊上合看小人书,让我讲给他听,尽管我并不认识每个字,但我大致能弄懂书的意思,几年下来我就这样免费读完了上百本小人书,书不少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其中有成套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等,画面相当精美,据说很多出自名画家之手。我们俩特别喜欢《西游记》,佩服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我对“猴王出世”、“大闹三界”很熟,对西天取经途中斗的一个个场景也很熟,那时候我们幻想能变成个孙悟空,找个唐僧带我们到西方走一趟,开开眼界,哪怕遇到点妖魔鬼怪也无所谓。反正这些小人书给了我故事的情节,也让我欣赏了堪称一流的美术,以至于长大后还特怀念读小人书的幸福时光。后来我买了成套的几种《红楼梦》、《封神榜》等连环画册和一些图文俱佳的“小人书”,并且一直保留至今。
不但同学们称我为故事大王,后来老师也认可我为班上的故事员了,每当体育课下雨改成课堂活动(我们可没有避风雨的操场),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让我讲故事。到了五六年级,我们班换成教语文的周凤鸣老师做班主任,是一个打扮得很时髦的教师,她喜欢在讲课文前,先讲一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吸引大家的兴趣。后来她常在上某一篇课文之前,提前几天把一篇小文章交给我读,然后让我在课堂上讲这个故事。比如上到《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她让我讲一讲他哥哥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上到李白的诗歌前,给我一篇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让我讲。
要在语文课上正式讲故事,对我而言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以前只要把故事的情节讲出来,有些人名地名还经常读错,如把李逵读成李达。不过帮老师讲语文故事就不能这样了,必须把故事没有错误地讲清楚。有时候要背熟诗词,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了理解“箕”、“釜”的读音和意义,我要查字典才明白。
为此我还买了一本《四角号码小字典》,可以很快查到我不明白的字的读音和意义,这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后来这本小字典成了我最常用的工具书,我总是随身带着。我特别喜欢四角号码检索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这四句口诀融会贯通。后来我已经能做到只要看一眼汉字,可以不管部首,不数笔画,不必知读音,就能立即报出它的四角号码,例如,“苤”字4410,“戮”字1325,特别快。学会四角号码大大提高了我查字典的速度和兴趣,后来我买的《新华字典》、《辞海》都是带四角号码索引的。我曾希望电脑输入法中也有四角号码的输入法,不过后来发现,对于能读得出的词还是现在我电脑中装的“搜狗拼音输入法”更为快捷。
1955年学校组织我们到农村去扫盲,我和班上的彭佑国分在莲塘一个村。晚上我们把农业合作社的社部当教室给社员上识字课,大人都很认真,但来了很多小孩吵吵闹闹的。我们商量后决定小彭上课,我发挥故事大王的作用把小孩们带到打谷场给他们讲“三国”故事,果然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的,不再去课堂吵闹了。不过几天后课堂那边却反映上课的“学生”变少了,原来一些大人溜出教室到打谷场边来听我“讲古”了!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