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6年03月18号 19点 阅读 7444 评论1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地铁车厢的门
你知道地铁列车的车厢为什么两边都开门吗?这不,地铁的广播在一遍遍地播送:“door soon open on the left”,一会在下一站广播里又会传出:“ door soon open on the right”的广播。这一会左,一会又右的,真有点麻烦。尤其是当你去到一个不熟悉的站台,当你站在列车的左边门口时,却发现右边的门开了,于是急匆匆从车厢的左边门口穿过人群直冲向右边开着的门,于是少不了同原先站在车厢门口的乘客发生冲撞,于是一叠声的“对不起,对不起”,慌慌忙忙地从门里跳上站台,也曾因此遭到过不少白眼。
这地铁的站台怎么地就忽而在左,忽而又设在右了呢?不得而知,直到有一天才发现了真谛。
那是在寒假前的一天,在九号线大学城站乘地铁的大学生特别地多。上车时,车门口被挤塞得满满当当,我被压在学生们中间动弹不得。在越靠近门口处相互间的压力就越大,而这相互间挤压的压力随着与车厢门的距离被迅速释放,甚至传递不到近在咫尺的对面门边。我正在想着:这下一站的乘客是无论如何也进不来的了,要不,我往身后的另一扇门边移一移?正想着,门又开了,这次开的却是我身后的门,于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一股从后面压上来的不容分辩的挤压力。这压力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我,将我的身体向前压去,但却又被一次次地弹了回来。好了,现在平衡了,用不着往前,也用不着往后,当然也用不着抓吊环了。
忽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不就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吗?船的左边重了,装满了,掉过身来装右边。高!实在是高!好,你们上车就不动了是吗,那就“山不转水转”,就换一边停靠,开门,从后面再加加压,还可以多运送几个乘客。只可惜公交车没有这个能耐,只能靠司机站起身来大声地呼唤:“上车的乘客请往里走!”,可是任凭驾驶员喊破了嗓子,人们只是显得好像是很不情愿地象征性地往里挪了挪,门口还是要挤很多的。于是驾驶员也只得摇摇头作罢,随你们去吧,关不了门我也不开车。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地铁的站台有两边,地铁车厢的门在两对面了。
这时,我突然发现:在地铁车厢的中间也和汽车的中间一样,要空去了很多!怎么会呢?
地铁车厢可两边开门,可车厢的门一定是在两对面。脑子里“嚯”地闪过一个念头:如果地铁车厢两边的门错开会发生什么呢?那一排排座位正对着门口,于是门与门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一半(只是在两对面),相当于地铁车厢多开了一倍的门!人们上车后为什么不愿意到两门中间的位置,是因为:门口太挤,中间到门口的路太远,人挤时,下车不方便,怕来不及。门错开了,门与门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一半,站在两门之间的乘客与门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一半。原来在中间的乘客要下车时,需挤过4位乘客的话,现在只需挤过2位乘客了,相当于大家都在门口了。车厢是不是会减少中间空厢的现象呢?这地铁车厢能不能在高峰时段可以再多运送几位乘客呢。
自然,门错开了,也会像有人说的那样:关了一扇门,就开了一扇窗。也会有新的问题:首先座位上的乘客不如以前那样舒坦了,尤其是高峰时段;其次原先短途乘客,下车站台在对面的话,他本不用跨越车厢直接到对面就可下车的,现在增加了这部分乘客的下车距离。再有,要在不熟悉的站台下车,突然发现对面的门开了,于是更是慌不择路了。好在我们坐地铁是不怕过站的,过站了,到下一站换乘对面的列车就回来了,地铁的间隔时间短,也不怎么费时。
只是突发奇想,或许有些唐突,或许有些荒唐。想到了,一吐为快而已。或许你还有更多的奇思妙想,或许你还有更多的好主意。
如果像运输机,将机头高高抬起,大口地吞进坦克、装甲车一样,也将一侧的车门高高举起,涌进大量乘客后,车厢的侧壁再缓缓降下,并从外向里夹紧,如何?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