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6年04月07号 12点 阅读 11384 评论26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与茶结缘
说道茶,我们这批共和国同龄人能称上“茶客佬”的人并不多。记得五十年代上小学时,渴了,回到家端起冷水壶咕噜噜猛喝上大口,嘴巴一抹,感觉好爽;到了中学,下课时一帮同学在操场上疯玩后,乘上课铃还未响,争先恐后抢着喝着“沙滤水”,似乎甘甜润喉……
到了七十年代参加工作后,干完活回到班组里,看到老师傅们捧起一个搪瓷杯,美美的喝上几口茶,仿佛浑身舒畅,缓解了不少劳累。却时有调皮鬼上前打开师傅杯盖,故意朝杯里一瞧,然后大惊小怪般说道,“师傅,你的杯子得好好洗洗啦,你看污垢这么厚!”引发了全小组人一阵哄堂大笑。
而那位老师傅,总会若无其事继续喝上一口,然后慢慢地教训说,“臭小子,不懂了吧,这叫茶垢,不碍事的!干活累了,懂点茶、喝点茶,对解疲是大有益处的!”
虽然年轻人不免夸大其词,但老师傅的一番话给我们年轻人不少启迪。之后,慢慢的我们这帮年轻人在老师傅的影响下,也渐渐地学习喝茶了。
八十年代,我远赴重庆工作十多年。重庆丘陵地貌,一面傍水,三面群山起伏;夏日山城成了火炉,冬日又是阴冷潮湿,属典型山地气候。
于是夏天喝茶、冬天烤火,始终伴随着我们生活和工作。有趣的是逢到休息天,真巧又是初一或十五日子,即便遇到大雾弥漫,我们也会约上三五好友,背上云贵川特有竹篓,翻过家属区后面的山坡,去附近山寨坝上赶集。
记忆中那年代重庆山区乡村还十分贫穷,物质贫乏,粮食短缺。我们穿行在人头攒动的山村集市里,山民们穿着粗糙的蓝条纹布服饰,头上裹着当地特色黑布头巾,把自家植养的疏菜、鸡鸭,山林里采摘的烟草茶叶,各种农产品全拿了出来,在地上摆满了一个个地摊。
我们一边闻着呛人的土烟味,一边寻找自己想要的农副产品。最终背篓里常常会放入选购的鸡蛋、鱼虾、疏菜,当然少不了还买上几两山民自家晒炒的山茶。
在这种生活环境里,我们这辈人学会了喝茶,学会了品茶,知道了许多茶的知识。茶这种东西,说白了,是一种饮料, 比白水有味儿。但茶水除了能补充人体必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外,还能喝出点儿滋味,哪杯苦些,哪款涩些,哪些有点甜等等滋味。
步入晚年,我更有时间从喝茶中感受中国茶文化,在品尝中悟出人生真谛。我常感叹自己很幸运,匆匆青春的那几年与茶结了缘,也自然而然的结识了一大帮子爱喝茶的人。聚在一起时,少不了喝茶。
对每一泡的茶我们都很珍惜,因为深知来之不易。我们也会聊茶,抿一口知轻重,一对比便知好坏,然后各抒己见。我知道了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茶叶大国,有十大名茶,最著名的要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杞菊延年茶、柠檬红茶和云南普洱等名茶。
茶,诉说着历史。茶文化之所以能引起了各种人群极其广泛的兴趣和探索,我觉得与它本身的存在形式有很多关联。茶,从树上的一片叶子到杯中一抹绿,整个过程凝聚着上下五千年来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从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的第一次发现,到炒青、晒青、蒸青的尝试运用,再到压制贮藏技术的发展,茶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演变和飞越。
茶,是一种情怀。古时候,文人墨客、风流雅士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关于茶的唯美优雅脍炙人口的诗句。譬如,苏东坡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白居易的“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我们也学着轻啜浅尝,沉浸在茶的浓浓芬香韵味和绵绵诗情画意之中。
当然,我更多觉得喝茶,就是喝茶。在喝茶中,我们敞开心扉,聊往事、叙友情、谈经历、说健康,还常常会在茶的清香芳芳中叙述自己的家庭、爱人、亲情……上善若水,水浮茶沉。茶,作为一个载体,把我和它紧紧融入一体。
或许,这就是我和茶的因缘吧。
来自 网络图片
来自网络图片
信纸作者:茹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