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视死如“归”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6年06月04号 10点 阅读 5482 评论12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龄驾鹤西行了。因为大自然的规律,这些年不少“文化老人”和还不能算“老”的文化人纷纷飘零,例如梅葆玖和陈忠实,都是艺坛和文坛上的巨星。他们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此使我们倍加悲痛;而一个“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又是多么需要那些大师和他们的不朽杰作来安抚人们浮躁的情绪和灵魂呀,然而,这一切都过去了。

杨绛先生去世后,网上有许多她的语录,这些隽永的文字不同于一般肤浅的“鸡汤文”,是她从自己的百年生涯里苦苦“熬”出来的,因此看似平淡如大白话,却是“声声泪,字字血”,够我们咀嚼和深思很久很久。

我最受教育的是她在百岁专访里的一段话,刊载于201178日的《文汇报》“笔会”版,文题是《坐在人生的边上》: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这段话打动我的就是三次提到的“回家”!

是的,我们常说“视死如归”,那是用来形容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志士的,可是在和平年代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非易事。本来人生如旅,从虚无到人间,动作一番,折腾一番,最后又回到虚无,再长的生命也不过是一场旅行,而虚无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可是在现实里,由于情感的牵挂、欲望的纠葛,我们往往贪生怕死,虽然贪也贪不来,怕也怕不掉,可是提到“死”还是恐惧,要“心静如水”,那真得对生命有大参悟!

我试着从杨绛先生的角度去理解。“死”是人生最大的平等。没有死,何以生,地球得给绵绵不绝的来者腾出地方。不说了。“死”同时也是生命最好的归宿。何以见得?人生既然是一场旅行,长寿更是一次景点空前丰富的“环球行”,固然能欣赏到无限的“良辰美景”,可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难免产生审美疲劳,精神的厌倦与肉体的疲惫是在所难免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就说过,人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周作人还说过“多寿则辱”一类意思的话。当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尊严,当人生的乐趣一桩桩被剥夺,那么“归”的确是最理想的出路了。

而对杨绛先生来说,还有更深的意义。读过她的《我们仨》,无不被她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的美满所吸引。可是独生女钱瑗与丈夫钱钟书分别在1997年与1998年去世,那两年一个近九旬的老太太就在两个医院之间奔波,钱钟书到去世也不知道心爱的女儿已经先于他去了天堂。不说杨绛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就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与妻子面对泰山压顶般的灾难,表现出来的坚强,足以让我们汗颜!

她是怎样以衰老之躯度过这孤独18年的呢?写了回忆亲人的《我们仨》,续写了未完成的小说《洗澡》,写了一些随笔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感悟,最多的时间就用来整理、抄写丈夫的手稿。女儿与丈夫始终和她生活在一起。现在丈夫的全集出版了,她觉得自己的“未竟之业”了却了,“归去”,也许“我们仨”还能在天堂里相聚,并且“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难怪她是如此平静地面对病和死了。

我们虽然远远比不上杨绛先生的高寿,可是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也无法确知还能往前走多远,尤其是常常听到许多命运无端“加塞”的事,更加感到“回家”是无时无刻都会发生的事情。杨先生说要洗净污垢回家。她知道自己不是神仙不是圣人,她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她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的“懦弱”,她有忏悔之心。这种污垢还包括险恶的外部环境对生活的伤害和对自身性格的扭曲,她要洗刷掉这些污垢,还一个纯洁的灵魂,轻轻松松地回家。这也是我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一方面视死如归,一方面从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体会,让每一天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旅行”和“归家”都“心静如水”,这是老人的幸福,既是境界也是努力的方向哟。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1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