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果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找娘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6年08月05号 09点 阅读 6569 评论9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找    娘

                                          魏淑洁


                    一

晚饭后散步,是我和梅(爱人的乳名)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这一天,我们又像往常一样去散步。我们走着、聊着。我只顾一个劲地说,却听不到他的回应。噫?怎么了?我奇怪地抬头看了看他。只见他两眼直盯着前方正朝我们走来的母子俩。年近半百的儿子小心翼翼地挽扶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也在散步,母亲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在晚霞的映照下,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再看看梅,他一直用羡慕的眼神把他们送得很远、很远。才慢慢回转身来,带着一脸的伤感和失落一声不吭的和我继续散步。看到这情景,我的心一下收紧了。我明白,梅又在想娘了。

                                            二

    梅是个烈士子弟。原本,他有一个幸福的家。父母爱他,老祖母心疼他。父亲聪明能干,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乡村教师。一家人其乐融融。

抗日战争爆发了。梅的父亲是个血性男儿,母亲也很明事理,亲自送丈夫上了战场。

父亲曾经送给梅的小口琴、小瓷碗,还有八路军的长枪杆和那好听的小军号,这些都给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让他珍藏了一生一世。

不幸的事发生了。在大战犯冈村宁茨策划的“铁壁合围”的战役中,梅的父亲英勇地牺牲了。噩耗传来,全家人都痛不欲生。母亲带着三岁的小梅生常常跑到杏树林里去哭自己的亲人。寒冬腊月,哭得像个泪人似的,泪水把胸前的衣服都冻成了冰。哭得西天的云彩也掉泪、哭得满林子的树叶纷纷落下地。

老祖母怎么也接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恨可恶的日本鬼子。但在她的心里对儿媳也有抱怨,因为是媳妇送走了儿子。因思儿心切,也常常埋怨媳妇。并且对儿媳唠唠叨叨,怨言不断。

为了打鬼子,他们一家牺牲了三个亲人。在日本鬼子和地保的眼里,梅的家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地保和鬼子经常到梅的家里去骚扰。动不动就把爷爷抓到日本鬼子的炮楼里去,再让家里拿钱去赎人。为了救爷爷,家里盆盆罐罐都卖完了。又遇上连年的大旱,树皮草根都吃光了。最后就连装枕头的荞麦皮也被拿来充饥了。

那年母亲才二十二岁。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追杀,母亲每天把锅底灰抹在脸上。藏在地窖里,不敢露面。日本抓、汉奸逼。又遇荒年鬼吃人。面对这重重的灾难,逼得母亲无路可走。为了给家里省一份口粮、为了不再听婆婆的唠叨抱怨。母亲只好含泪另嫁他人。

老祖母也愿意放母亲一条生路。但她有一个要求,无论如何也不让媳妇把小孙子带走。因为幼小的梅生长得极像父亲。老祖母看见了孙子,就等于看见了儿子,这一观双爱这给了老祖母莫大的安慰。

临别时,老祖母哭着对媳妇说“:为了活命,你走吧。但孩子不能带走,我求你把这唯一的一条根给我留下。并要保证今后不要让孩子知道你的去处。”母亲含着泪答应了婆婆的要求。

为了逃命,母亲洒泪别子。这一别就是五十四年。为了可怜的婆婆、为了遵守诺言。五十四年来,尽管母亲撕心裂肺的想儿子,但她始终没把自己的去处向婆家透露过一丝风。实在想极了,就在暗地偷偷地看儿子。

在梅五岁那年,妯娌们背着奶奶把小梅生带到一个寺庙里。让他们母子见上一面。母亲抱着日思夜想的儿子泣不成声,妯娌们在一旁也陪着一块掉泪。这样的母子相会,让寺庙里的泥人也哭了。刚刚懂事的小梅生,怕奶奶知道后会伤心,他使劲挣脱了母亲跑进了高粱地。“梅生!梅生!我的孩儿啊!”母亲哭着、喊着。这哭声让满地的红高粱也纷纷落下泪。这难忘的母子最后一面,不知多少次出现在他的梦中。直到现在,一想起这一幕,想起他那可怜的母亲。梅就会伤心地掉泪。

                                      三

想娘,随着年龄的增长。梅想娘的心就更加急切了。一次带学生去农村劳动,在河边洗手时看见一个年轻的妈妈在河边给孩子洗尿布,他似乎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娘给他洗尿布的身影。顿时热泪盈眶。回到宿舍,他会彻夜难眠。他尽全力去回忆他儿时脑海里留下的那一点关于母亲的零星镜头:母亲高高的瘦瘦的……母亲梳头、洗脸的动作……他总是试想着母亲现在长得什么样、生活怎么样、此时此刻她会在干什么……

看到别人家老老小小欢聚一堂,他总是羡慕不已。因为思念母亲,多少夜晚他常常在睡梦中泣不成声,醒来总是泪湿枕巾。夜阑人静,他常常从心底里发出呼唤:娘,你在哪里呀?难道我们母子今生今世就不能相见了吗?能,一定能!我安慰他说“:只要娘还健在,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她老人家。”

                                        四

要说找娘,谈何容易。几十年来,梅从没有放弃过这个念头。但始终未能如愿。如今,我们又一次下定决心找娘。我们四处打听,到处投信。情急之中我们想到了堂伯父,想当年在河北、山东一带。伯父可是个有名的抗日英雄。解放后曾担任河北省轻工业厅的厅长。他关系多、熟人也多。我们写信把找娘的想法和伯父说了,并请他帮忙。伯父很理解侄儿的思母之心,帮助我们找娘成了他离休后的一件大事。几年来,他写过多少信、打过多少电话、跑过多少路、问过多少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19957月伯父回河北老家探亲。在和乡亲们闲聊时得知,解放以后,奶奶去世不久。母亲曾来过村里找过儿子。那时的梅正跟着大伯父在西北读书。遗憾的是,她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当时她丢下话:她已嫁到山东省夏津县,张大屯村。得知这一重要线索,伯父高兴极了,他立刻写信给山东夏津县民政局,打听梅的母亲郝玉珍的下落。信发出后,伯父焦急的等待着,乘着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东风,八天后,信来了。信是山东省夏津县张大屯村的村支书和村长写来的,信中写道“:丁一同志,你写给夏津县民政局的信已转来我村。我村的村民郝玉珍,现年81岁,此人就是你们要找的人。她老人家几十年来一直牵挂着儿子,很想在有生之年见儿子一面……”看完信,伯父的双眼模糊了。他立刻打电话给我们,电话里,伯父用颤抖的声音说:“孩子,你娘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梅拿着电话,不停地念叨着。他被这飞来的喜信击中了。大颗大颗的泪珠夺眶而出,我们激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想到就要见到魂牵梦绕了几十年的亲生母亲,这一夜我们都失眠了。

                                        五

分离了半个多世纪的母子俩终于盼来了相见的这一天。1995102日,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我们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装,就上路了。先到石家庄,由表哥和表嫂开着车亲自送我们下乡。正赶上第一场秋雨,乡下的路很泥泞。车开不动,我们只好下车推。可怎么也推不动,梅见母心切,他向路人打听好去张大屯的路后,心急的他决定自己走进村。只见他甩开两条大长腿,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一会儿就消失在村边的小树林里。

母亲得知儿子就要来看她的消息后,高兴的逢人便说、见人就讲。好消息就像长了腿一样,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纷纷地赶来祝贺这母子团圆。

母亲的小院里早已挤满了人。人们都在等待着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忽听有人喊“:来了!来了!”人群自然地分出一条通道“呀!像!真像!”人群里不停地发出惊叹的声音。人们睁大了眼睛。静,出奇的静。空气仿佛也停止了流动。“儿呀!我的儿!”“娘!”随着两声心酸而又幸福的呼唤,梅一个快步抱住了娘。母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欢乐的泪水不停的流淌,有谁能说得清这欢乐的泪水是用多少痛苦换来的呀!他们哭得那么幸福,却又那么心酸。他们哭这五十四年的思念,他们更恨透了日本鬼子害得他们母子分离... ...

这至真至纯的人间亲情,感动了天,感动了地,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的乡亲们。乡亲们的脸上露着笑容,腮边却都挂着泪水。

   人们都沉静在这幸福的团圆之中... ...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