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母亲就在隔壁房间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6年10月20号 18点 阅读 4457 评论23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真快,母亲走了一年了。

    忌日那天,我们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向老人家的遗像鞠躬致礼,她笑眯眯地望着我们,我们也笑眯眯地注视着她。

    是的,是“笑眯眯”的。我回忆一下,母亲去世,我有两次泪如雨下,一次是在医院的病床前,一次是在告别仪式上,除此以外,确实没有嚎啕大哭;有几次朋友慰问,我的热泪也迅即融化在微笑里。我的至亲手足,跟我的情况也差不多。

我们当然都不是寡情少义的小辈,可我们又的确没有像许多丧母之子(女)那样悲痛欲绝,这是什么缘故呢?我想,这一定跟母亲的高寿有关。她的最后一步跨进了百岁之列,她没有长期缠绵病榻,她不但生活自理,而且有着不亚于我们的精神生活;几十年艰苦的塞外生活非但没有击垮一个弱女子,相反却砥砺出了一位坚强乐观的老太太……尤其是走得那么干脆麻利,不留一点云彩,这种福气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消受的。这是名副其实的“白喜事”了。喜事,那就别用泪水去掺和啦。

但是,这还是现象。我觉得母亲她老人家在日常生活里,已经把她那独特的生命观、死亡观,悄悄地传递给了我们。她的晚年,差不多年岁的亲戚与朋友,一个个都走了。以前每逢过年过节都有不少问候的电话,后来越来越少,乃至几乎没有了。她有时会久久注视着他们的照片,思索良久,那目光与其说是思念,不如说是“顿悟”。她常说,老了,没有什么意思。她不光指机能的衰退,更是指没有同龄亲友的寂寞和情感交流的落寞;而这是小辈的孝顺等等替代不了的。后来,她就一遍遍清理着自己的那只“夜壶箱”,一张张照片、一束束信件,还有她的工作证、先进证书和退休证,最后留下的是我父亲去世前的一张照片,压到了玻璃板下。她细看慢选好几次,把所有的照片或剪或撕,粉粉碎,装进袋子,让我们扔掉;难得有几张让我们留个纪念。她的神态是那样肃穆甚至神圣,她的周身简直散发出生命的光彩。我远远望着,不敢打扰。现在想来,她是在跟自己生命告别,不带忧郁,不含悲伤,也许就是有那么点惆怅吧。虽然她还继续生活着,可是老人家已经做好了随时离开的准备。她总说自己一切都“看透”了。所以最后那些岁月,她活得那么明澈、纯净,既没有未了之事,也没有未了之情——这才是真正的安详吧!

我母亲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把死亡看成了生命必然的合理的结局;既然是合理而必然的,那就没有什么可怕,也不应该去害怕,长点短点都一样。这便是老人家“死亡观”的核心。我写过一篇关于“视死如归”的博客。现在看来,母亲比这还“高”了许多。“如归”,就是回到原点,就是“一场春梦”,而她就把死亡看成了生命的发展,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延续。有生必有死,生命本身就包含了死亡。

最近看了一篇比较中外死亡观的文章。西方对死亡的理解就达观得多。他们的葬礼极少哭声,不是哀悼人的死亡,而是祝福亡者进入了生命的新阶段,教徒把这叫做“天堂”,而一般人也把它当成了一个鸟语花香、尤其是亲人得以团聚的好地方。所以葬礼上,大家追忆着与亡者的交往,能逗得大家发笑才是“上品”。是呀,我母亲的理解肯定也是,既然能和那么多逝去的亲友再相逢,那岂不比寂寞人间好一百倍!我们现在常常说要让自己“心态年轻”等等,母亲从来不说这些词,也不喝心灵鸡汤来自我激励,她觉得“老”也好,“死”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老心态老,也很自然;自然就好,顺其自然,乐其自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又何必刻意地把“心态”拿出来说事呢。

母亲离开我们一年了。墙壁、家具无处不散发着她的温暖气息。有时坐着,就会觉得她的目光抚摸着我的背脊;有时走过后间,还依稀看到她坐在那张藤椅上看报;有时从外面进来,习惯地跟老人家打个招呼。是的,老人家依然生活在隔壁房间。隔壁房间里热闹着呢,而有一天我也会到里面住下。

是的,隔壁房间。这里没有丝毫矫情。当你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做自然而然,包括所谓的或好或坏的命运在内,  那么应顺这这种自然,微笑地面对这种自然,又是多么爽的一件事呀。

  

   妈妈!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6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