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生活的重奏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6年12月18号 21点 阅读 4202 评论15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上星期三,朋友邀请我去上音贺绿汀音乐厅听了一场名为“G音绕梁”的音乐会,分别聆听了莫扎特与勃拉姆斯的弦乐五重奏,因为两支曲子都是“G”调,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

     那晚很冷,特地加穿了棉毛裤和带毛领的外套,还喝了一杯咖啡。不怕夜里睡不着?是怕听音乐时睡着了!我跟大多数国人一样,提到古典音乐,就觉得“高雅”,如果跟别人提起来,也强调自己是“附庸高雅”。这几年听了几个讲座,知道现在的“高雅”就是当年的“流行”,只要觉得好听就够了;而且通过连续多年维也纳新年晚会的“培训”,似乎对它的迷信也少了许多。但是,新年晚会里的斯特劳斯大多是音乐小品,集中了优美的旋律,轻快明朗,属于“通俗类”,而正儿八经的曲式,外行听来略显单调、枯燥,不喝咖啡,行吗?……

演奏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汉四重奏”组加上他们的导师蓝汉成教授,两把小提琴,两把中,一把大,便成了五重奏。蓝教授是出生于新加坡的著名演奏家,那四位都是青年教师,该组合在国内外小有名气。

一开始是不会打瞌睡的。我专注于演奏者们的体位姿势、脸部表情,都那么丰富多彩、婀娜多姿,而后来也慢慢地走进了乐曲之中。我知道演技肯定精湛,但不懂;而变化无穷的旋律,有时很优美,可忽然又变得干涩甚至狰狞,我也不懂。但据说音乐是灵魂之声,人都有在乐曲里寻找和发现自己灵魂的本能。于是我也索性乱听、乱看、乱思、乱想。

容我说外行话,我“发现”两把小提琴与两把中提琴,各成一组,有时互相呼应,琴瑟相和,珠联璧合,有时却互相抵牾,互相拆台。呼应的时候,旋律柔和优美,如歌如诉,冲撞的时候,就粗暴、尖锐、喑哑,就歇斯底里。而那把稳稳居中的大提琴则起着调和与中和的作用,像一位慈祥长者,含着大度宽容温和的微笑侧耳细听,有时放任,有时干涉,看双方闹得不可开交,便“四两拨千斤”地断喝一声,于是一切又回到轨道。这个“发现”让我感到很有趣,瞌睡虫自然逃之夭夭了。

奏鸣曲一般都有慢板、快板、急板和柔板的区分,细一点,还有什么“不太慢的慢板”、“不过分的急板”……。当这种区分和上面的“发现”结合到了一起,我就觉得,千真万确,人的一生一世,便是一首长长的、多乐章的奏鸣曲呀。

是的,生命里的节奏,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有“度日如年”,有“度年如日”,这像极了奏鸣曲里的不同乐章。但是,这还不算什么,我觉得最奇妙的是,我们的生活里同样有着两把小提琴和两把中提琴外加一位“老娘舅”大提琴的组合,而这就是甜酸苦辣或者喜怒哀乐的区分。更加精巧的是,这些不同的内容和与之匹配的感受,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固然常常针锋相对,而更多的时候却是互相交融,互相映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奏鸣曲里,小提琴与中提琴并不是扮演固定的角色,而唯其这样,乐曲才有了极大的丰富性,大大拓展了听众想象的空间。

听音乐时,脑海里过着自己的“小电影”。是的,在生命最低潮的时候,我有过温馨的片刻;而当我大喜大乐的时候,也常常会产生“乐极生悲”的恐惧。祸转福或者福转祸,有时是十分“无厘头”的。而生命奏鸣曲的多样性,也支持自己熬过了那些苦难岁月。我们说“青春无悔”,那是用温馨替代了残酷,作为慰藉心灵,可以理解;但是非人道的对青春的剥夺,又怎能用温馨去掩盖呢?

正能量与负能量的对抗与交叉,兴许会贯串人的一生,但是大提琴那沉稳的乐声,让我们的生命总是在舒缓的旋律里中止,迎接着天堂里的掌声。

那晚的音乐会,我注意到没有一位听众在打瞌睡,即使微闭双眼,也是在击节欣赏。我知道,他们都不是因为咖啡,而是音乐本身的魅力。而在归途,我倒担心这晚上如何是好呀。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