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雨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医务室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7年02月14号 10点 阅读 1633 评论2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医务室

 

医务室,是学校毕业进工作单位后随了老师傅的叫法,类似学校的卫生室,当然比卫生室大多了,人员配备和设施也更完善。

在校时节,爱运动的学生都有经验,在操场上锻炼擦破点皮,马上会想到去卫生室涂点红药水;肌肉酸痛伤了筋,也会向卫生老师要点松节油什么的自己擦擦……卫生老师还时不时对学生进行个人卫生检查等等,因而,卫生室在保障学生人身健康安全的同时,也对每个人一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建立,得到初步培训。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进厂医务室是在刚进厂不久,还在劳动锻炼那会儿。那时正值天寒地冻季节,一天上中班,被带班的老师傅派工去磨砂轮,一不小心,薄薄的工件被飞转的砂轮带入,原本反应还较快的我,因天冷手发僵,一下来不及撒手,刹那间,大拇指的手指甲让砂轮给磨去大半截,望着刚开始还白乎乎的大拇指,一会儿就血肉模糊了,第一反应,受伤赶紧去卫生室。一路走,一路打听卫生室方位,几经周折方知卫生室在工厂应该叫医务室。

走进医务室,值班医生看我左手握右手的,马上迎了上来,清创、上止血粉、包扎……一阵忙碌。完后开了病假单,还一再关照,刚进工厂,一定要注意安全,生产不能蛮干。那夜打没打破伤风针,因相隔时间太久,不记得了。回车间后,戴上工作手套,也不敢对带班老师傅细说,但下班回家睡在床上后,方觉伤口上的痛,那是钻心的痛,吃了医务室医生给配的止痛片也止不住的痛,痛得睡不着觉,那夜使我第一次知道了啥叫“十指连心”。真是小说看多了,不自觉中脑海闪现《红岩》中江姐受酷刑时坚不可摧的形象,崇拜英雄的我为此咬牙忍了通宵,第二天敷衍过母亲还照样去上班。以后,天天跑医务室换药包扎,受伤处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结痂、脱痂,长出新肉,再看着指甲一点点从下面长出来……血的教训啊,从此知道了安全生产的必要性,“生产必须保证安全,安全为了更好生产”不是说着玩的。

三年学徒生活一转眼就过去了,同时段进厂的青工,有个别人一本病历卡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可我的病历卡上面连第一页还没记满。人吃五谷,不可能不生病,有人不管大病小病,一有病痛就跑医务室,那时每天一上班,医务室总是人满为患,医生的就诊桌上厚厚一叠待诊病历卡。我不大去医务室,除了身体一直较健康,还不高兴有时有了点小毛病非要排那么长的队去就诊,更何况那会儿的医生有着一股子“赤脚医生”精神,他们制定了下车间现场服务的制度,上午10点左右、下午2~3点,医生两次下车间巡回,偶感不适,医生当场开药方、配药,一般的话,医生就诊箱内的感冒药、消炎药是常备的,伤筋膏药更是随便拿拿,只要你需要。重工业单位,哪能不伤筋动骨的,腰伤人人有,哪天腰不舒服了,贴张伤膏药,虽然知道作用不会很大,但心理上得到了治疗,总感觉贴一张比不贴要好一点。

在我眼里,医务室不像某些人嘴里嘲讽的那么不值钱,某些人经常说什么,医务室里只会涂涂红药水,开开感冒药……我感受医务室的医生和护士还挺慈祥的,也挺热情,单从曾经影响过上海人生活的红眼病、甲肝大流行来看,那时的医务室里上上下下不辞辛劳,在全厂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日夜为病人治病的付出有目共睹,令人钦佩。有段时间,我口腔内天天甜滋滋的,吃什么东西都感觉到甜,套用北方某一城市说法,“吃嘛,嘛甜”,就是喝白开水嘴巴也感觉甜甜的。询问了医务室的张医生,他也感觉很奇怪,一时确诊不了,回家翻遍医药书籍,最后诊断我这是胃的毛病,是胃寒的症状,要我多吃点暖胃的东西试试,譬如多吃点辣椒什么的。按张医生的吩咐,注意饮食习惯改变,没过多久,口腔甜味消失,精神也好多了。

当然,医务室条件有限,不可能包治百病,如果有人患了通常所说的“大毛病”,完全可转院治疗,转院也就一张转诊单,挂号、用药不化职工一分钱,全部劳保记账支出,“生老病死有依靠”是新中国成立后区别于旧社会职工能得到的最大福利保障,有着吸引民心的强大凝聚力,医务室虽然仅仅是这项政策的实施部门,但为企业有序生产、职工健康的后勤保障,作用可不敢小觑。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1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