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子新放歌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尝过年味聊“年味”(3)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7年02月20号 15点 阅读 1433 评论1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尝过年味聊“年味”(3

 

庄关通

 

三、新习俗与新滋味

 

我在2017年1月16日发的博文《与过年有关的三个“一些”(2)·一些传统》中曾说:“过大年的意义何在?”“我们国家地域广大,民族众多,过大年的习俗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过年意义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有四方面大体上是一样的”:“(一)团聚欢庆”,“(二)祝颂祈福”,“(三)祛邪避祟”,“四)送旧迎新”。

我想,要传承、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就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寻找、分析、研究,以保留和丰富老习俗,创建和完善新习俗。

“民俗”、“习俗”这两个名词,在先秦的经典中就已经出现,至今它们的含义基本上没有改变,“民俗”指民间的习俗,“习俗”指习惯和风俗。

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刚立正月初一为“春节”时的中国;今日之中国人民早已不是当年大多数为文盲且被“洋人”讥笑的“东亚病夫”。最近几年过新年的情况,让我深深感到,我国过新年的习俗正在不断进步,新习俗有新滋味,而且越来越浓。

我觉得,如果与解放前民众的过年相比,这几年来,新的过年习俗具有三方面的特色。

 

第一,普天同庆。

随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解放前那种难过年、怕过年的现象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可以说已经达到普天同庆的程度:家在欢庆,国也在欢庆;汉民族在欢庆,兄弟民族也在欢庆;普通百姓在欢庆,高层领导也在欢庆;内地举国在欢庆,境外华人也在欢庆,富裕的家庭在欢庆,暂有困难的家庭也在欢庆。央视春晚和各省市的春晚,央视元宵晚会和各省市的元宵晚会是举国欢庆的耀眼标志。“春晚”、“元宵晚会”都已经有30多年的积淀,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影响广度,都逐渐趋于完善,“习惯成自然”,它们毋庸置疑地已经成为我国过新年的新习俗。

以灯节来说,学者认为我国古代要算宋代的灯节最热烈,而我看宋代以“元宵”为题的词,要算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最热闹最艳丽,但纵然“宝马雕车香满路”,纵然“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里,其灯节难以凸显全民性,能有多少人有资格享受“宝马雕车”?能有几个乡村姑娘打扮得“蛾儿雪柳黄金缕”,满身发散幽香?看看如今,南京夫子庙景区的第31届中国·秦淮灯会,据报道全天观灯者超过60万人。我看那几帧照片,在宽阔的广场上人贴人,人头攒动,由于光照不同,俯瞰时有的犹如撒满绿豆,有的却宛如铺遍红豆。而上海那小小的豫园,据报道,元宵节晚上七点半,观灯人流突破2·5万人,到晚上11点,观灯市民超过14万人。如此火热的元夕,根本没有“灯火阑珊处”,别说“蓦然回首”,哪怕反复“回首”,也休想觅到心上的“那人”!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呈个性的闹元宵。例如据报道,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的“元宵行街会”,2017年已是第十三届,2015年就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今年,还邀请全市范围内的国家级、市级、区级的非遗项目与30支优秀群众团队共同参与行街表演,在保留经典特色的同时,实现了文化创新。

还有,春节前后,上下各级的“送温暖”和慰问性拜年,成了访贫、敬老的新习俗,这是旧社会中过年所没有的,让普天同庆的广度得以充分拓展。

 

第二,文明科学。

旧社会过年,实际上有不少并不文明、并不科学的习俗,例如,一些莫名其妙的禁忌就是其中之一。过年,要有一些规矩,这无可厚非,但所设的规矩若是背离了文明、违背了科学,那就有害无益,会让人过年过得不舒坦、不健康。我手上有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49万字的《中国民间禁忌》,其中所罗列的过年的禁忌就占了16页。比如大年初一,有34项禁忌,包括:“忌五更提名”、“忌在被中打喷嚏”、“忌风、雪、雾”、“忌拜年于床前”、“忌妇女串门、拜年”、“忌遇和尚、尼姑”、“忌动刀弄杖”、“忌洒扫庭除”、“忌动刀剪针线”、“忌汲井水”、“忌借火种”、“忌给人钱物”、“忌购物”、“忌上楼、入谷仓”、“忌死人”、“忌啼哭”、“忌睡午觉”、“忌在别家就餐”、“忌吃荤”、“忌饺子下破”、“忌吃粽粑”、“忌吃稀饭”、“忌吃烤馍”、“忌吃甜餜(年糕)”、“忌吃红薯”、“忌吃药”、“忌呼叫鸡”、“忌听乌鸦、狗叫”、“忌夜间点灯”等,所有这些,简直是封眼、封耳、封嘴,缚手、缚脚了,还有多少新年快乐呢?

过去由于观念的局限和生产条件的落后,过年的饮食习俗中,有的其实并不是很科学的,比如,所吃的过于咸,或过于油、或过于甜。如我家乡,百姓每到腊月要腌“酱蹄子”,将一只三到五斤的新鲜猪蹄髈上盐后放在酱油中浸几天,再取出来风干,使之成为年夜饭的主菜,所讨的口彩是“提子”,巴望子女辈前程无量。这道菜,香是香,但盐分过重了。

争议较多的是过年燃放烟花爆竹,不少人以为过新年没有烟花爆竹声响就不热闹、少年味,但我以为,如果冷静思考一下,那可以想到,从通常认定的爆竹起源看,运用它,是为了祛邪避祟,然而实际上真正妨害百姓争取福祉的,并非子虚乌有的妖魔鬼怪! 从当今来看,阻扰和破坏中国人民过幸福生活的,是国内外一些活生生的“活鬼”,诸如骗子、歹徒、敌特人员、恐怖分子、腐败分子、以及形形色色的别有用心者,这种“活鬼”可不是燃放烟花爆竹所能驱除的。我们过年,当然要注重平安,要防止坏人捣蛋、破坏,但这决不能靠燃放烟花爆竹,而应该靠自己的警惕性,靠公安战士以及平安志愿者。所以,不燃放烟花爆竹,减少空气污染和噪音扰民,倒是过年的文明之举。

 

第三,能量快递。

吃年夜饭,是最能显示年味的一项习俗,但在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今,就有些家庭而言,烧年夜饭是一件烦事、难事,而这几年出现的预订年夜饭或预订年夜饭的半成品,恰巧是应了这方面的需求,将许多厨师,尤其是名厨、大厨的能量在过年时充分释放出来,快速传递到千家万户,这也会逐渐成为一项新习俗。

至于微信、短信拜年,无疑已成了过年的新习俗,很为大家喜闻乐见。

我相信,网络时代,利用现代化科技,一项项创新的迅速扩散正能量的新的过年习俗,会逐步产生。例如,据报道,“暖暖新年•中原春早”2017河南手机网络元宵大联欢,在正月十四(2月10日)下午3点,通过各大新媒体客户端正式开始直播,引发了省内外广大网友的热情互动。在喜庆的开场音乐中,一批好节目先后亮相,通过手机及PAD等移动端传播、异地多端直播,再现了河南各地过大年、迎元宵的热闹场景,展示了丰富多彩中原社会经济文化,弘扬了主旋律,营造了温暖而浓烈的过年氛围。这样的正能量传递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尝过年味聊“年味”》,我已聊了三个方面。结束时,我要说:我们处在这么一个国正强、民渐富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过年的老习俗在保留在丰富,新习俗在创建在完善,是它们营造了让我们随意品尝的浓浓新滋味!

(2017年2月20日)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老舟子新放歌

学而不厌,助人不倦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