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庙至爱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普及中医药知识也要从小开始——从《本草启蒙学》说起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7年02月25号 21点 阅读 10107 评论6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邓小平1977年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过的话,也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时至今日,依然有着积极的作用,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今天我要讲的是《普及中医药知识也要从小开始》,这并不是我的首创。

  日前有一篇报道,说浙江省长兴县湖州市白岘中心小学将《本草启蒙学》列为学校的校本教材,这本书把中医药知识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知识结合在一起。书中不仅记录了很多中草药知识,还收录了平时师生共同种植中草药的照片。第一课就中草药文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zhū yú)是什么,为什么在重阳节插茱萸?课本中介绍,茱萸是一味中药,重阳节前后会结出红色的小果子,还可以编花环戴在头上,非常漂亮。这本教材主要是讲中草药,但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每周五上两节课,既不耽误学业,又能学习中草药知识。而且课本中有一见喜、两面针、三七粉、五加皮等数字开头的中草药;中草药枝叶根须花果籽的各种形状,如菱形、角形、多边形等,这与数学又有关联,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喜欢学习。

这里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一讲我对普及中医药知识的认识。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从而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不少人对中医药知识了解甚少,甚至不知识中医药是什么?中医药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一份灿烂的财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到江西考察江中药谷时,明确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而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更多的中国人解中医药历史、文化和理论应用知识,指导人们合理用药、安全用药,进一步弘扬传统中药文化,传播健康中医理念,是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这里先讲讲本草,本草是什么?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其中多为植物药,以草本为主,本为根,草既是自然界生长的小草,也是草本植物,故称为“本草”。对于草,认识它的人叫它药草,也叫草药,就是能给人治病的药草;而不认识它的人视它为杂草、野草,认为它不过是随地生产的生物,没有什么用处。远古时代,人们如同小草一样自生自灭,生老病死的病,有人感到身体不适、疼痛;有人因劳作受伤;都只能无能为力地默默承受到死亡。从而有了“神农尝百草,创世了本草”,神农,也叫神农氏,系上古时代五氏(巢氏、suì人氏伏羲女娲、神农氏)之一,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一位功劳、勇敢、睿智的首领,他是中华民族之祖先。上古时候,人们没啥吃的,靠着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来维持生活;有时候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而中毒,重者被毒死,轻者疼痛难忍,得了病不知道怎么办,靠硬挺,,挺不过去只能死去。神农氏决心寻找能解救百姓的东西,他从百草入手,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地亲口尝试,观察体会它们在自己身体产生的情况,体验感觉。天长日久,神农氏从中疏理出能治痛除病的药,从而也产生了最初的本草,也就是中医药,能医治病痛的药,这就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tú而解之,这个“荼”不是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和茅草的白花,而是如今的茶叶,其所含有的儿茶素、茶多酚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能将胃肠壁和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重金属、病菌、合成氨、自由基等清除到体外,是最好的天然排毒物质,因茶的解毒、润肠、消胀等功能,被古人视为万病之药,故用茶叶配药的古方就有数千种。但茶叶不是万能解毒药,从而神农氏最后在小北顶百草洼,误尝了断肠草而离世。后人根据神农氏的经验总结,编著了我国最早医药书《神农本草经》。

长兴白岘中心小学的《本草启蒙学》是本草初读课本,是那小学三至五年级的本草启蒙课本。从小我也读过一些本草启蒙书,如《中草药三字经》、《中医药启蒙三字经》等。当然那时口读心不到,不久就忘了,不过重新翻看一下,还能记得起“本草始,自神农,尝百草,采药材,为民众,解病痛;医之初,有歧黄,育栋梁,求医学,长悬壶,济四方”……

药能治病,也能致病。《本草启蒙学》在讲本草对人类奉献时,也让学生知道本草治病还需要有科学的认识。“神农氏尝百草,先分有毒无毒,再分寒热温凉,为药物食物定性;继之,鼻嗅腥臊香膻臭五气,口辨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其定味。”这也是我中医药启蒙学习的开始,从而以人为本地认识自然,根据人体对药物的感觉、反应,判定药物的性质,化深不可测、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

这里再讲一个我对“是药三分毒”的认识。服用西药有毒副作用,而不少人总认为中药材多源于天然动植物,不会有毒副作用,其实服用中药也有危害性,尤其是滥服、乱用同样会发生毒副作用。具有滋补功效的人参,如果过量服用也会产生“人参综合征”的副作用,从而“补药无害,多多益善”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伤胃气者谓之毒”是古人应用中药的一个原则,“药之效,毒为之!”的传统理论就指出药有毒才有药效,也就是“以毒攻毒”的意思。中药材中的细辛、苍耳子、雷公藤、马钱子、全蝎、蜈蚣、蟾酥、狼毒、夹竹桃等数十种有毒的药品,断肠草、箭毒木(见血封喉)、砒霜等更是其中的剧毒药。

古代药、毒不分,混称为毒药,认为凡治病之药皆为毒。中医药中的“毒”说的是毒副作用,指的是药物偏性,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即有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之说。中药材的毒是偏性,偏性小、对人没有危害的称为“无毒”药物,而偏性大、须对症下药能治病的称为“有毒”药物,如雷公藤对于治疗肾病、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着较好的疗效,但它的毒副作用也比较大,用药过量会损害器官、障碍机体功能,产生新的疾病,甚至还会引起死亡。

 “是药三分毒”,中医药文化中说的“毒”不同于毒品的“毒”。如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等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的毒药。中医药的“毒”有其特殊意义,明代杰出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特也。”这里的“毒药”是指药物的特性,如附子的辛热,黄芩的苦寒,升麻的升提,苏子的降气等。中医药正是应用它们的这些特性,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确指出“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人服至一钱许亦死”。为了使这些有毒,甚至大毒的中药能发挥治病救人的效果,正如《内经》所言“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古代医药人就创造了中药材炮炙,就是对有毒药材进行炮制加工,以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起到降低毒性,解毒增效的目的。如有毒的生半夏、生南星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剧毒的巴豆通过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还有醋炙使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降低毒性,缓和泻下。是药三分毒,因此我们应强调了三分治七分养,坚持慎用药物。

普及中医药知识要从小开始,就是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对中医药知识有所了解、认识,从中逐步掌握中医药的用药要领,知道不是名贵的药越多越好,而是依其药性正确发挥其药效,少吃药,吃好药,吃对药,正确用药,安全用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促进人类健康长寿。


张庙街道关工委(通七一)  叶子  撰稿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叶惠麟笔名叶子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