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平仄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一片痴情向春风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7年02月24号 09点 阅读 1488 评论13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片痴情向春风

 


  弄堂笔直,看得见漕宝路上穿梭般的过往车流,那条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一阵风顺着弄堂口迎面拂来,感觉有些温润,吹的是东南风么?水泥地面上看似有些显潮。昨两日的北风还很生硬,骑着电动车 ,那风刮在脸上觉得粗砺,钻进领口里也是冷嗖嗖的,让人禁不住打着寒颤。虽然立春已过,算是同属春风了,但是这风应该是从北边过来的,那边的初春还是因为冬末的缠绵,没能散尽料峭严寒。今天是“雨水”,这个节气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之说,此时的春风温润,能化冰霜为雨水,春风一吹,就把真正的春天给催来了。

 弄堂旁边堆放着的水杉断枝已被大清运车清走,这些废弃物是在仪表小区里整枝时斫伐下来的。那水桶般粗的笔直的树杆被截成不规则的段段码放在一起,看着可惜,要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那可是宝贝了。把它锯成板条,打成组合家具,用清漆一刷,露出自然漂亮的板材纹理,足可让年轻小伙和姑娘们羡慕死了。

  仪表小区与我们住的小区一墙之隔,那几棵粗壮的水杉就生长在住宅屋后的围墙边。年前我们这边已进行过一场大规模的整枝工作,与之相邻的十几棵水杉树早已被拦腰斫去。当时,我还为围墙外仅存的那几株水杉树庆幸呢,虽突兀其中,显得形单影只,但仍保持住身姿完整,尊严自在。可是,它们最终还是难逃厄运。大抵,这就园林植物的命运所在,它们不可能有过多的自主。

  我是看着这些水杉树被整斫的。那天,小区铁门口停着一辆大型的吊车,那长长的吊臂一节节地伸向几十米外远的水杉树,用钢丝绳和吊钩把树杆套住,防止锯断后的树枝倒下会压坏其它。这树也实在长得太过高大,高出了六层屋顶,对人来说那是种威胁。采用这种方式是我始料未及的,人类为了保护自已是可以想出许多的办法来,当然,这些办法也包含了会借自机械的力量来显示人类的伟大。也许,这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动作就是这种伟大壮了人类的胆。

  我发现水杉树的细枝上布满芝蔴大小的点点小疙瘩,这应该是叶芽吧!这点点的叶芽说明什么呢?是说明一冬的蕴藏还是初春的萌动?“雨水”前后,“三候草木萌动”,万物复苏,那这叶芽应该说明这水杉树已结束了冬眠,从严寒的季节苏醒过来了。它舒展开身姿,把蕴藏一冬的能量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枝头,让它们开始跟上春天的脚步,穿上新衣,招摇美姿了。可是,就在这个挡口,一种暴力将此计划打碎,这些细枝在还两眼惺忪、头脑迷蒙的时候就被斩首。“丝瓜是有思想的”,季羡林先生说过。而思想是建立在神经系统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我不清楚植物与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否一致?或者说,植物有无痛感机制?人被刀割了不仅会出血,还会有剧痛的反映,这就是痛感机制在起的作用。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像我们小区一样,在这些植株尚冬眠时就把它断肢,反正睡死了不知道痛,像人在做手术时用了麻药,任医生怎么捣鼓病人也不知道痛一样,等麻药一醒,就是痛也得忍着了。这样在人家清醒时动刀动斧的,看似也有点残酷。

 


 说到真正的万物复苏,恐要待到仲春的“惊蛰”了。春风会把雷电唤醒,声声春雷的炸响,惊醒冬眠的蛰虫,震开桃红杏白。那时候,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农事展开,忙着春耕、播种。此时的大地,阳光明睸,春暖花开,人欢马叫,莺鸣燕飞,好一派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气象。

  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二十四节气真妙不可言,这些节气总是踩着天像而来。就说这“惊蛰”吧,这个时节虫蛰被惊醒了,孵化了,出动了,其名形象,应景,又应时。每当到了这个节气,我自然而然会想到那“炒虫”的习俗。记得在乡下的时候,“惊蛰”之日,房东大嫂就会端出一箥箕刚炒好还烫手的豆子,叫大家来“吃虫”。“惊蛰吃虫”的这一习俗,寓意是要把将要出来危害庄稼的害虫都炒了吃了,一年的庄稼就太平,收成也就好了。谁都知道这天吃炒豆子是不可能把害虫灭了的,但大家都习惯这样去做,并不会觉得这很无知和荒诞。这种寓意反映出了农家扑素的世界观,在这种顺应天候的意象中加上了美好企愿,自然而然就融进了天人合一的成份。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先哲的指导思想中是主旋律。就像这“二十四节气”,还有“干支纪元”,“十二生肖”,“周易”等,把宇宙间星体的布局运行,风雨雷电的物候反应,飞禽走兽的动物属性等等自然界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现象,有机地纳入学术思想中,又被后人不断衍化出许多学术研究和民俗实用的成果。我常在琢磨人的智慧的生成,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科技水平甚微的农耕社会时代,竟然能产生出如此众多的璀璨文化,历数千年而不衰,岂不说明人类的智慧不完全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化的?先人遗存的精华,虽然现在有些只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就像和我一样已离开了乡村进到了城市已不事农事的人群一样,“二十四节气”已没有更多的实用指导意义了;就像一般不从事研究的人对“十二生肖”的认识一样,只限于知道自己的生辰属相,至于这属相的内含是否包含何种密码,诸如与其它属相人的关系;与自身命运的关联度;与环境、大局的影响等等,肯定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闻所未闻的。但是,尽管如此,日历上还有干支纪年法在对应公元历法;人们还会饶有兴致地关注这中国的老黄历,因为这里头还有许多凶吉的告诫,有些人会视其迷信,出于对家庭,对个人的美好愿景,人们又还是会有意或无意地去迎合和规避。并且,节气日还会以醒目的红色标注,提示这个日子区别于其它普通的日子,以示重视。

  或许是一种习惯,或许是一种情有独钟的情感嗜好,我比较喜欢关注节气日,觉得这种传统的民俗有非常多值得去研讨的内容。我写过的许多文章不少是以节气为内容来展开的。节气日之于我,似乎特别出灵感。我也就不会放弃在节气日写东西的习惯和冲动,就像春风带来的这个“雨水”节气日,许多想要表达的语言喷薄而出。

 


  春风继续吹着,把雨也催下来了。那春雨像个慢性子的小伙,不急不慢又很有耐心地下着,时而淅淅沥沥,如柔曼的曲音;时而飘飘洒洒,如迷蒙的云烟。大地浸润着,渗出的水流带着和泥土亲吻过后的口红漫过刚返青的一片嫩绿,欢快的奔流着;那叶片上挂着雨珠的稚苗水灵灵的,兴许轻轻掐上一把就会流出许多水汁来。春雨为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江南的气清景明;春雨为人们带来了缕缕诗意,带来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从仲春进到暮春,便遇“清明”节气。《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是节日的节气日,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的习俗,流传至今主要是亲人团聚、上坟祭祀及踏青赏景。其实,祭祀的本身能使亲人团聚一起,特别是远离家门的至亲,这是家族血缘和孝文化的凝聚力;而上坟祭祀的过程也有踏青赏景的成份。因此,在人们心目中,“清明节”主要就是祭祀祖先、祭奠故亲的节日。

  唐代杜牧有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应该算是清明时节抒情的代表作吧。这首诗先抑后扬,前句诗意中流露出祭祀故亲的悲切,以至要寻酒消愁;后句却寻着花开景明的天地,诗意豁然开朗,给人以愉悦之感。我喜欢后句。清明期间的物候是悦目的,在蜗了一冬的沉闷死寂之后豁然见到了万物复苏,光鲜潋滟,感触到温煦的阳光或略带清凉的雨丝,呼吸到夹杂花香水气的清新气息,心境自然是愉悦的,会生成一种吐故纳新、向往美好愿景的新春情愫。并且,此时,对在外工作的人们来说,也会趁着假期回归故里,作清明祭扫,这也是每年见到故里乡亲的最恰当的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众亲友相聚一起,共叙离别思念之情,齐享至亲团聚之乐。

  当然,因为是祭祀,是向祖宗、故亲表示悼念,特别是对自已已故的最亲近的父母、丈夫或妻子或孩子的坟塋进行祭扫,其心境更是哀愁悲楚,是会有“欲断魂”的表现的。我每年的清明远赴千里来到母亲的茔前,见着碑首她那永远略带微笑慈祥的瓷像,心中会骤然一紧,一种悲情油然而出,眼眶里自然而然就噙着泪花了。这是人们相同的面对阴阳两隔亲人的一种心理和生理反映。杜牧用“断魂”这个词来表达,十分准确。这首《清明》其意境的高远在于用清明节气的自然物象,疏解了“断魂”的心情,以气清景明的境景叩开了愉悦的大门。这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清明祭祀使人联想到故亲,联想到生与死,联想到从古至今每个家族一代一代延续要走的必由之路。因此,清明祭祀就有悲戚成份的意味。不过,这个时候作祭祀,要比大寒日好,起码清明季节的天候要比大寒日明朗和温润很多,那是很能抵消愁楚这些负能量的。在作这种比较的时候,我想到“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清明”原本是节气,后晋文公把用于祭祀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气并置,成为“清明节”。这其中是为了纪念割肉侍主的介子推,他遗留的一首诗中有“但愿主公常清明”。另外,晋文公选此节气为节日,是否也看中这“气清景明”的祭祀环境呢?我当然希望有这个因素在。

  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常人忌讳去触及的话题。人都不想死,气头之下脑子出问题去寻死自尽的毕竟少数,可忽略不计。有句俗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因为有一种认识是“人死如灯灭”,人走了,什么都没啦,所以怕死。听过另一种说法,人是永生的。某人性命的结束只是在人世间的这种存在形态不在了,这种看得见的躯体消失了,他已转换成了另外的一种形态活着。物质是不灭的,就像宇宙中的恒星爆炸毁灭了,取而代之的是黑洞一样,这黑洞就是这恒星存在的另一种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待死亡就应该不是那么恐惧了,要想得更多的倒是如何转换,如何去适应新一轮的形态和存在。不过,据说过了奈何桥,喝了黄婆汤,这辈子的所有认知和记忆全都会消失贻尽,一切得从头再来。

  随着年龄的叠加,愈发觉得我是在走与母亲相同的路,或许遗传基因的作用,甚至身体出现的某些缺陷也是相同的。展开看,我的祖父,祖父的祖父,以至更远,他们无疑也是这样下一代走着上一代的路,也是这样在清明祭扫中更记着自已的父母,或者也包括父母的父母。不过,我觉得,一辈人有两代人记着就足以了,如果三代人记着,那就是四代曾同堂,这辈子是很长寿的。长者,阅历多,所经历的清明祭扫也比人家多,那么,他对于“清明节”的感受会更深刻吗?

                           2017.2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格律平仄

我总是把世界看得很美好包括自己。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