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平仄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游走在水乡古镇间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2年11月26号 12点 阅读 3987 评论24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甪直


召稼楼


枫泾


山塘


同里


乌镇


西塘



游走在水乡古镇间


水滋润着苍生,滋润着万物。人类离不开水,与水有着格外的亲近,尤其在水乡,在江南那一马平川的充满湖滨河叉之地。

古镇里水道纵横,古楼旧宅鳞次栉比,傍水而筑。是水带来了古镇的开埠和繁荣,给古镇以鲜活的生命。千百年来,这里早已是涵盖方圆几十里的农贸集散地。而今,这些充满乡土和商贾地域文化的古镇,又成了世人瞩目的观光游览胜地。

是哪位先人率先来到这里选中这风水宝地开耕动土并生息繁衍的?那应该是有十分遥远的岁月了吧。大抵当时就是因为这水的缘故。此地水肥土沃,又“咫尺往来,皆须舟楫”,远离了兵燹战乱,宜耕宜居。富饶是个挡不住的诱惑,人们为之趋之若鹜,不断地集聚,又有意无意地不断地张扬光耀家族的存在。由此,许多家族代代兴衰嬗替,成就了一个个水乡古镇的当下,遗留了一丝丝枕水人家的古韵遗风。

水乡的水道似一挂蛛网,连着江湖,连着运河,连着大海。几千年的农耕时代,水道一直就是社会的交通要道和运输通路,于是,古镇就把乡人的欲望托付于水。水不会失信于人,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初始发家,就是靠这水路把大江南北和四海番邦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进周庄古镇的。

古镇周边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顺着水道摇着乌篷船集聚这里。乌篷船装上刚从田间地头里收拢过来还带着泥土腥气和沾着点滴露珠的菜蔬,或者是从外埠贩来的百货、南杂什物。在古镇盘桓大半日,或许又遇上了几个老相识,寒暄一阵,最后带上交易后的欢喜和购上称心如意物品的愉悦,有的恐怕还捎着午间小酌后略显微醺的满足,又顺着水道,摇着乌篷船,伴着西下夕阳返去。他们就是这么简单而又日复一日的快乐地生活着。水的阴柔使人变得温存许多,乡间俚语也有些缠绵,即使彼此之间有些口角之争,外人听来,也像听到彼此唱歌一般让人舒坦。

坐在西塘廊栅下凭栏观景,目下略显黄浑的小河悠缓平静,似乎看不出水体在流动。一群几寸长短的小黪鱼不时地翻起一阵涟漪,拱出灰黑的背鳍又倏然消失在水中。这流淌在古镇里的水不知已流过了多少岁月?可以肯定的是要比古镇的历史更为久远。时间长了,水也浑了。水乡里的水都一个样,没有像在山沟里流出来的那般透澈明净。或许这不只是时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沿河集聚的人太多了,而且人们又喜欢去过度抚摸这水的缘故吧。

下雨了,绵绵细雨笼罩着古镇。此时,黛瓦、粉墙、马头檐、花格窗、石拱桥、乌篷船……隐约在一片濛濛烟雨中。氤氲的水气,飘进廓栅,钻进游人的骨子里,这是水乡的气息,应该与千年前的气息并无两样。石拱桥上,匆匆走过几位撑着雨伞的路人,那种熙熙攘攘拥挤过桥的情景不见了。天上之水,洗涤着这个浮躁的世界,古镇安静了许多,暂时回归了本来的面目。

水是古镇的灵魂。我喜欢这水,喜欢在烟雨中坐在古镇的廓栅下,一边品茗一边享受着这片刻的安宁。


石坚实着大地,平坦着坎坷。人们在建造家园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石,那是根基,那是柱础,是能把前辈的业绩传承数代,甚至更为恒久的。尤其在水乡,在这踩一脚能陷坑,挖一撅能出水的地方。

古镇里的码头、街巷、桥梁、基墙……各个角落,有水和没水的地方,都砌着、铺着、架着一色的条石,显得规整、精致、结实。古镇里似乎见不着土。它们像连接的一付玲珑的骨骼,把古镇这位细皮嫩肉、楚楚动人的村姑支撑了起来。

码头是水乡古镇的重要设施。千百年来,它承载着古镇的物质和财富的接驳,承载着古镇人的希冀和命运。大的码头拾级而上,有条临河建筑间的甬道直接街口,这原本是大户人家或宗人共用的码头,如今为游览船的泊点。小的码头是枕水人家后门的下河步道。矛盾笔下《林家铺子》里的林老板,为躲避债务,就是从自家屋后码头乘船而逃的。

古镇的街巷并不宽敞,两旁的房舍仍然保留着旧时甚至明清时期的风貌,当然,也看得出有明显修缮和作旧的痕迹。倒是地面上的一些石板条,那些被岁月的风雨浸蚀,被来往的路人踩踏得光溜平滑和泛着青光的石板条,似乎有些古镇历史的意味。其实,我们现在去游览古镇,并不会在意它的历史真实程度,而是想置身其中,感受一种悠逸宽松的氛围,获取愉悦的心情,或者以求得被现代社会燥热了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松弛。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要回到一个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农耕时代去生活,恐怕谁都会不习惯和不乐意的。在这里,石板条就是时空隧道的分界标志,走过柏油水泥道跨进了石板条路,就走进了古镇的历史。

各种形态的石桥横亘河上,连接着两岸伸展在古镇各个角落的阡陌街巷。在明静的月夜,那圆的、方的、拱的、平的、长的、短的桥和水中桥的倒映,静静地凝固在你的面前。此时,水即石,石即水,分不清上下,分不出虚实。乌篷船随着橹浆的拨动向前款款滑行,荡起的微微波浪轻柔地撞击着两岸的基石。它们千百年来一直这样相互碰撞和抚摸。水与石,柔与刚,彼此的依存,揭示出水乡古镇的一种生命形态。水一般温柔的水乡人,有一种如磐石般坚忍不拔的不屈精神,这是事业成功的要素。这种柔与刚的品质不正是在水与石的长期浸淫中孕育而成的吗?


水乡的钟灵毓秀,成就古镇代代英杰。

这里,曾是富甲一方的商绅发迹暴富的堂舍;这里,曾是显赫一时的达官荣归故里的宅第;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现代名士童年、少年时代成长的故居。它们依旧保留了那个时期的宽绰和雅致,在修缮一新的古镇里,正十分隆重地展示着。它们已成为连接古镇历史的典型陈物,成了镇里的骄傲。

这些古镇里的历史人物,在千百年之后,无论他们的家族如何命途多舛,或者他们的后嗣是否各散东西,而今,依旧生活在古镇里的人们还是把他们作为财神请了出来。这之间已没有官和匪的褒贬,没有阶级间的仇恨,没有信仰好恶的取舍,都还原着本来的面目。这时,他们已经超越了某个姓氏、宗族的范畴,摆脱了功过是非的桎梏,作为一种公共的财富,成为古镇的一种荣耀。

很难想象,区区小镇,竟然出过状元。并且有记载云:在南宋至清末年间先后考出四十二名进士和九十三位文武举人。迄今,古镇里完好保存着三十八处明清园宅和数百处士绅豪富宅第及名人故居。古镇这丰富的历史人文,在这些恢宏的建筑中便可窥一斑了。这就是同里。游览此处,除去能欣赏到绮丽的水乡风光外,古镇的荟萃人文和遗世文风的确能使人震撼。纵观同里的地理环境,它位于苏州城郊外,紧邻京杭大运河,四周环水,十五条河道穿插镇中。家家有流水,户户通舟楫,有东方小威尼斯之称。此处水泊灵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信息畅通,实乃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更何况前辈中有仕途高远者为楷模,后世发愤效仿,由此全镇苦读诗书成风。文风大盛,自然人才辈出,这里真可谓是地灵人杰了。


中华大地,历史上类似的古镇不在少数。而今,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演变,有的仍像这些古镇一样依然熠熠生辉,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有的逐渐在走向衰败和湮灭,那曾有过的鼎盛繁华的荣光和曾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也渐渐被后人遗忘,就像那些空壳村的命运一样。这就是历史,一个偶然的机遇,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也可能改变的历史。

愿有更多的类似的水乡古镇存世。尽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它们有些变味,但毕竟留住了那段历史,让后人们还有点根基和念想。

2012.11.25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4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格律平仄

我总是把世界看得很美好包括自己。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