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面疙瘩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5年10月05号 23点 阅读 10144 评论22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眼就已国庆第四天了,想着晚饭吃什么?征求儿子的意见,还是吃菜汤面疙瘩吧。真是食多厌吃,就挑简单的吃了。

今晚的面疙瘩让儿子掌厨。面老婆早就和好了。也就是取半斤左右的标准粉,加少许盐,加鸡蛋一或二枚,用清水调成厚面糊,醒二十分钟。选用花王小(鸡毛)菜,老婆也已经摘净洗净,沥干水分待用。取猪里脊肉一块,切成丝。

起油锅(可用两勺猪油),三分热;下里脊肉,划散,断生;下花王小菜一起略煸炒。锅里放清水(高汤更佳),大火烧开,用汤勺将面糊一勺一勺地剜进汤锅里(每个疙瘩大小均匀如半个鸡蛋),注意散开放置,防止粘连在一起。锅开,加盐,味精少许,撒上葱花,即可出锅。

儿子是第一次做菜汤面疙瘩,显然有点手足无措,下的面疙瘩大小不一。好在一瓷碗面糊也变成了疙瘩进了菜汤。飘着猪油、葱花香味的菜汤面疙瘩似乎滋味也不会错。简食简吃,要的就是那种随性、随意。一家子就着午餐多着的一盘糖醋肉排吃得是一个稀里哗啦。

 

下图左:菜汤面疙瘩,下图右:北方面疙瘩

 

 

曾经在自己的博文中提到过面疙瘩,但从没有想写成一篇博文。今天网上一搜,还真有做面疙瘩的介绍。一看,基本上都是北方的个做法,主料基本用番茄、茄子、九层塔。北方人家原本多面食,一人在家,不想麻烦,就做一碗面疙瘩汤。记得西北地方还有一种叫饸饹的,不知道是否也属于面疙瘩的一种,也许是合成的面一成糊状,一成面团状,一湿一干的区别吧。至于那九层塔是什么菜,我就不知道了,据说菜叶和茎叠长成塔状,并散发出类似薄荷的柠檬香气,常用作汤的香料,我想有点类似于上海人做菜喜欢搁葱一样,有去腥、解毒、驱虫的功效。这倒使我想起来,有几次外出摄影,晚了,找不到地方用餐,有好几次找了回族人的面馆,端上来的汤面就是用番茄、青椒炒过了的宽汤,里面的面条或是刀削面,或是手工揪出的“猫耳朵”,我常常要上一盘切得极薄的牛肉片,撒在其上,热腾腾,火辣辣,在寒冷的冬夜,一碗这样的汤面疙瘩下肚,惬意、知足满满地写在脸上,暖在心头了。难怪许多新上海人(同事)说起家乡的面食,都有“面疙瘩打鸡蛋,呼啦呼啦两碗半”的赞誉呢。 

其实,家里的这种面食打我小的时候就一直有。最早的记忆可以追索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六二年,那年夏秋发大水,全家窝在搭建于一米半高床架子上的铺板上,父亲趟着齐腰深的水,来回七八站路,从国棉九厂单位里打了一大钢精锅子的南瓜面疙瘩汤回来,让全家充饥。那个时候还没有煤气,家里炉子用的煤球都浸泡在水里化成了煤水,哪家都不冒炊烟,哪家都没有了吃喝。这种情况现在还可以偶尔在电视新闻报道洪涝时看到。但那个时候要比现在穷多了,没有商店可以买到食品充饥,也找不到救济,当然更没有的是钱了。

人就是这么个怪东西。有了山珍海味吃了,却想起了菜汤面疙瘩,偶尔也想尝鲜着吃个一回。有了高楼大厦,绫罗绸缎,却想回到乡间,偶尔穿一件蓝印花布衣衫,挎一个竹编篮子,在田垅里挑一筐水灵灵鲜菜,回家捧一碗灶头上烘出的米饭。一切回到原始、原味,原生态,和人原来善的本性,多好呀。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