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古堰画乡 美的享受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7年02月10号 08点 阅读 10256 评论22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久闻古堰画乡大名,这次春节在丽水旅游,绝不错过此风景如画的好地方。滔滔瓯江古堰画乡景区分为古堰和画乡两部分,分别是位于丽水市碧湖镇的堰头村和大港头镇,两地隔江相望又浑然一体。


         这里山水隽秀,风光旖旎,有丽质天成又磅礴大气的水乡景色,拍照或写生尤其漂亮,因此许多美术院校选择这里作为写生基地,故就有了“画乡”的美誉。


我们先到大港头,而后乘船去堰头村。

        大港头位于最美丽的瓯江中段,画乡每年要接待来自全国五十多所大专院校的学生以及来自国内外的画家、作家、摄影家五万多人,中国摄影家协会把这里命名为“中国摄影之乡”。


大港头画廊一条街

        大港头很有知名度的巴比松油画馆,有机融入了古堰、古街、古镇、古樟、古印等元素,突出浑厚的中国书画韵味,以及古堰画乡的整体形象。外界称丽水油画群体为“丽水巴比松画派”。



        这里形成了一批以丽水巴比松为代表的堪称专业的油画生产基地,依托巨大的义乌国际书画市场的辐射,据说每年画的销售可以高达六、七亿元


画我家乡,走向自然——这就是土生土长的“丽水巴比松油画”。


油画作品表现的主题都是古堰画乡各种场景片段的真实写照       

古樟、古镇、古村、古街,是其独特的标签。

          

画里有景,景里有画,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在河滩望景,仿佛置身画中,流连忘返,香樟古埠,碧水白帆。

        大港头村口的双荫亭是古堰画乡独具特色的亭阁之一 ,因亭前两棵千年古樟树而得名。全亭风格端庄稳重,凭江而立,在亭中可一饱江中美景。


双荫亭

        大港头渡口共有三株古老的香樟,下面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株,树龄1200多年,胸围达7.45米,需要5个大人才能合围过来,树冠覆盖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可以说它就是古堰画乡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


古埠古樟雄风


古渡口的浙江第一树


古堰的有着31级踏跺的古渡口


游船频繁往返于瓯江两岸的古堰与画乡之间

春节期间来往古堰画乡的真是人山人海


从游船码头乘游舫一会儿就到了对岸的“古堰村”码头


八百里瓯江最瑰丽的河段芳草萋萋



“古堰村”码头也是人潮如流


农耕文化的典型雕塑

        从古堰码头至村边的景观道旁有不少塑像,主要介绍了历代与通济堰水利工程有关的历史名人、水利学家和诗人,让人们牢牢记住前辈的丰功伟绩。

        其中突出的有:何澹,南宋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奏请进行调兵3000人,疏浚通济堰,开凿洪塘和改木筱堰为石堰。同时在坝上增蛇陡门,以利走船舟。功绩卓著。



景观道旁的何澹雕像


刘廷玑,康熙时期的丽水知府。

        徜徉在古渠边、樟林里,看渠水静静流淌,听古樟风中吟唱,与千年古樟作心灵的对话,一定会得到对大自然,对历史乃至对人生的全新的感悟!



        走进堰头村,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郁郁葱葱、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的千年古樟群。这些古樟树共有十棵,每一棵的树龄都在千年以上,数量如此之多,树龄如此之长的古樟群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这棵古樟巨大的树冠完美圆整,遮天蔽日;树身硕大粗壮,坚实挺拔。生机勃勃,气势非凡,看了令人敬仰。


        古村依偎着千年古樟林,古樟守护着千年古堰渠,这是一幅国内罕见的别具一格的田园风景画。


        古樟树分布在主干渠两岸,树根深扎堰堤,牢牢地护卫着堰渠堤岸,也见证了古堰悠久的历史。


        这木桥边的古樟,几经雷击火焚,几度枯萎,古樟树干中空能容数人,树曾多次遭雷击火烧,几经死亡,又奇迹生还,可谓枯木逢春,民间敬为“舍利树”。那悬在半空奇形怪状的枯枝枯干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任何艺术家的作品都无法与它媲美!



古樟既老态龙钟又生机勃勃


民间敬为“舍利树”

        “南山映秀” 民居,清代中期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是村中唯一幢四周墙体均用砖砌的建筑。


“南山映秀” 民居

        这是一座构建独特的牌坊,上额有“旌表”二字匾,匾四周饰以龙纹。下额砖刻“节孝流芳”四字。堰头村是叶氏家族的聚居地,这里原来是叶家的宗祠


这个牌坊是叶家的宗祠


        文昌阁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是二层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结构建筑,二十根柱子四方鼎力,外观八角形,顶部元宝状,是奉祀文昌帝君而立的祖庙。


濒水而建,造型美观,绿荫掩映,意境优雅。

        从这里沿江一直走到“通济堰”两边都是茂密的树木和碧绿的竹林,有长廊,中间是一条石板小路。

沿路八百里瓯江最美的一段,瓯江风光美轮美奂。


瓯江素有“华东漓江”的美誉,江南田园美景尽收眼底。


泛舟江上,仿佛“人在画中游”。

        人在瓯江畔看,两岸湿地枫杨集丛,自然风光清新怡人,无论白浪滔滔,洪水漫过坝顶,汹涌咆哮,还是波光粼粼江流静若处子,都能给人充满诗意的美的享受。



江上帆影重重、船桨声声,野鸭自由嬉戏,花木疏影成趣。


青山叠翠,修竹摇曳,波光粼粼,水天一色。


远山环绕,水面开阔,滩林葱绿,白鹭翱翔

        石函,俗称“三洞桥”,为二墩三孔石平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年),桥下层是通济堰的渠水,中层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山坑水,上通行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


石函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

        通济堰位于松阴溪和瓯江汇合处,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它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已知的最早的拱形大坝。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

        前方的两位古人石雕像就是首建通济堰的詹、南两位司马。手指向堰坝方向的是向朝廷奏请堰坝的詹司马,旁边拿着图纸的是朝廷遣派来辅佐詹马司修堰的南司马。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兴利的历史人物,在大坝北侧建造了詹、南二司马庙(俗称“龙庙”),可惜只知其姓,不知其名。


首建通济堰的詹、南两位司马塑像


        通济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能,还在为碧湖平原的百姓造福,被称为活着的通济堰。


通济堰是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

        古堰画乡古朴的山村,典雅的建筑,独特的景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农耕文化氛围浓厚。深入堰画乡宛如置身于画中仙境,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都能给人充满诗意的美的享受。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大海

潇洒人生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