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7年12月04号 17点 阅读 10877 评论11 点赞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据报道,不久以后,地铁站的公厕都将设在购票区以内,也就是说,如果乘客有内急,再不需要情急狼狈地东奔西走;目前,大部分厕所都设在购票区外甚至马路上、麦当劳(或肯德基)里,还得央求工作人员开闸放人。改建地铁公厕,这对老年乘客特别有利。
一条消息,让我想起了一个最近常见媒体的词:“绣花”。中央要求上海的管理更上一层楼,达到“绣花”的水平。绣花者,细致也,一针一线,密密麻麻,排列有序,容不得半点疏漏;绣花式的管理,那该是多么的绵密、细腻和周到呀!
作为上海人,这种管理深得其益。从各种设施的布局到工作人员的服务,能照顾到方方面面市民需求,让更多的百姓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这些有目共睹、让我们深为“上海人”而自豪的事例便不说了。我想起的是与“绣花”有关的一些事。
“绣花”是不是就不计成本呢?非也。如果说锦上添花还有说得过去的理由,那么“架床叠屋”的事情就是浪费“民脂民膏”了。好事要办,但不等于凡是“好事”就能不顾“血本”,怎么办都“好”。马路当然要洁净,但是是否需要花费大“人工”扫得比家里的客厅还干净,那就未必了。管自行车的又是一支庞大的“特种部队”,常常看到的是他们在扎堆聊天。地铁站的安保极其重要,是城市的安全阀,问题是每个入口处站了好几位,有乘客来做个手势,带箱包的却扬长而入,他们也不管,机器人一般。真的负起责任,有一位安全员就足够了,整个系统该有多少摆设,可不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不错,“人浮于事”可以解决不少人的就业问题,但可以把这些人放到迫切需要的岗位上去呀!不是从外地引进了大量的交通协管员、安保员吗。
不过我想得更多的还不是“绣花”的性价比,而是觉得其实我们的城市还有许许多多的漏洞要补,政府部门不能都一哄而上去“绣花”,而忘记了把各种漏洞补起来,那是更加重要的职责。
闹市区干净得一尘不染,可是小马路呢,那些被广告牌遮掩的地方呢?大修,墙外粉刷得敞亮,可是摇晃的楼梯和掉灰的天花板呢?食品监管部门机构庞大,可是大家还是提心吊胆。这些都是“洞”呀。
还有一些“恶洞”。我家隔壁有一条小弄堂是消防通道,被非法改搭成了水果店,居民们无数次反映情况,可这家店铺硬是撑到了现在。就因为这店主凶、狠、无赖,一哭二闹三上吊,拿他没有办法。常常在广播里听到,许多违章建筑,主管部门都是手一摊:没有执法权,管不了;其实真给了他们执法权,一样不会去 认真的管。
“绣花”,干净、体面、漂亮,缎面上的花儿,谁都看得见,人见人爱; “补洞”,那是硬功夫、苦差事,不花大力气,不捋起袖子出一身臭汗,是填不满、补不齐的,补不补,除了跟“洞”有关系的人,谁知道!难怪那么多的人见“绣花”蜂拥而上,要啃硬骨头,就一哄而散了。
“绣花”的同时,切莫忽视“补洞”。细想想,即使是改革排头兵的上海,需要补的“洞”不是太少,而是很多。不说教育、医疗这些“大洞”,就是我们老人最最关心的“养老”问题,也是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的。比如住宅电梯的安装、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大众化养老院的建设……都是急需去补的洞。
把“绣花”与“补洞”结合起来,要锦上添花,还要“雪中补洞”,绣花的细密加上补洞的干劲,这才是我们寄希望于各级部门机关的。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