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缪的博客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1972年春节散忆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8年02月15号 02点 阅读 10249 评论1 点赞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1972年春节散忆

缪迅

        今天,2018年2月15日,又是一个大年除夕。这些日子,我翻开自己中学时代写的日记看看,重温重温往昔岁月。虽这本“中学生的日记”现在读来幼稚可笑至极,但敝帚自珍,毕竟自己就是那样一年年地走过来、走到今天,成了一枚62岁的花甲老汉。

        日记里, 1971年冬季和1972年除夕和之后春节那几天写的一些文字。读后抚今追昔,心潮还真有点“小澎湃”呢,赶紧吃一粒降压药。咱是老同志了,不宜太激动呵。

        话说1971年,那是一个今天回想起来依然会有点惊心动魄的年头。那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新华社发布公告称:“获悉尼克松总统有访问中国的愿望,周恩来总理邀请尼克松总统在他方便的时候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两个月后发生的“九一三事件”震惊世界,当然那时候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那年国庆节突然不举行国庆游行了,却发行了50张领袖活动的历史照片,自6月和领袖一起会见来华访问的齐奥塞斯库后、再没在报纸或电视上露面的“他”依然出现在若干张照片上。直到10月下旬,我们才晓得了上个月发生的大事件。12月26日,电台里播出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和《工农齐武装》等五首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歌曲。于今听来,依然让人激情燃烧。尤其是那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荡气回肠,可以说是1971年和1972年的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现,那歌声似乎宣告:革命的初心和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在经历一次次波折后,中国革命的航船仍将破浪前行!

      1972年元旦刚过去没几天,在wenge初期遭受无理批判并被排挤的陈毅元帅逝世。1月10日,毛泽东参加了陈毅同志追悼会。
 

        陈毅逝世后举行追悼会的格局,预示着国内严峻的形势开始出现某种程度的松动,政治气候也随之逐渐复苏和回暖。后来wenge派把这种复苏和回暖,批判为“复旧”和“回潮”。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我国对外的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战备气氛也有所消解。记得和小伙伴们一起听了校党支部副书记余惠吉传达的关于我国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的报告精神。“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这12个字就是我国接待尼克松的方针。

      我在日记里写道:“尼克松的访华,并不意味着‘和平’将实现,而是我们同美帝的斗争在谈判桌上的继续。”“我们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方针,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灵活性,衣冠整洁,举止礼貌,把我们生长在伟大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显示、反映出来”。

        我有这样的觉悟也没人知道,并没被上峰选定去参加接待尼克松访华或充当现场群众角色。其实呢,2月27日尼克松一行到上海访问,那天虽然是礼拜天,但全上海人都没得休息,我和全校师生乃至全上海人一样,都在规定呆着的地方呆着呢,只需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有点被“双规”的感觉呵,如今60岁及以上的朋友,你们懂的。

        1972年的春节来得很晚,这晚到的春节和今年的狗年春节有得一比。那年的除夕是2月14日。自从1966年以来,上海有关部门首次1972年春节向居民供应年货。分大户、小户发票子,凭票供应黄鱼、带鱼、大米、糯米、花生、豆油、瓜子、白糖等等。家庭成员四人以下为小户,五人以上为大户。 那年,二姐去了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场还没几个月,自然是没可能回家探亲的。全家吃年夜饭的,独缺她了。
  我母亲比较会烧菜,烧出来的冷盆、热炒放满一台子,色、香、味都不错。那些年,我家过年时有一道菜是一定要做的,就是赛蟹粉,这是我家的特色菜,叫做“蟹粉蛋”,其实没有一丝蟹粉,全是用鸭蛋白和姜末等调料混在一起烧出来的,但确实吃出了蟹粉的感觉。还有一道“萝卜丝拌海蜇头,吃起来很爽口。

        年夜头那一天,啥事体都做不好的我,离厨房远远的,到闸北区图书馆去翻阅杂志报纸了。到了傍晚4、5点,才悄悄地回家,享受这一年里最丰盛、不实行“计划供应”、可以放开肚子吃的年夜饭。

        吃好年夜饭后,我母亲一人收拾好就去做八宝饭了。我呢,到弄堂口的烟纸糖果店里,买了几只七分钱的简装咖啡方块和1角1分的“精装”咖啡方块,回家后放到钢精锅子,加点水烧开后,家里姐弟几个一人一杯喝起来了。那年头,能喝上这样的咖啡也蛮不错了。吃好年夜饭后再喝点咖啡,既戒掉点油腻,又能提神聊聊天。年夜饭后喝咖啡给我留下了既温馨又深刻的印象,永远令我怀念。

       到了晚上7点多光景,弄堂里的小伙伴差不多都吃好年夜饭了,都出来放炮仗了。那年春节前市场上恢复供应爆竹,上海话叫做“炮仗”。1967年春节开始市场上不卖炮仗,直到1972年才恢复。终于在1972年的春节里又听到了放炮仗的声响。那时候销售的炮仗只有两种,一种是小的鞭炮,编成另一种是大的炮仗,又叫“高升”,单个竖在地上(也有人拿在手里),点燃导火索后一炮两响,先炸第一响,窜到空中后再炸第二响(个别质量差的第二响就不炸了)。一长串,铺在地上,或用竹竿挑着,“噼里啪啦”地炸响。小伙伴们起劲地放炮仗,我胆小,躲在后面听听炮仗声,感受感受这份过节的热闹,也是蛮开心的。

        1972年的春节,是个“湿哒哒”的春节。老天爷不作美,从大年初一直到初三一直在下雨。那几天,我过节的心情很是无聊,除了听听家里那台“无线电”里播出的节目,也没啥别的有意思的事情可做。那年春节,没地方看电视。寒假里学校唯一的一台电视机被封存了。实在无趣,就找几位同学(也等于是邻居)出来聊聊天。

        寒假里,6班的沈岐康借给我一本《今古奇观》,里面的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卢太学诗酒傲公侯》《蔡小姐忍辱报仇》《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颇有点“少儿不宜”的描写,对我这个“纯洁少年”的腐蚀不小。那年我16岁, 进入“青春期”了。对男女之情有点似懂非懂的。还好,咱定力还是有的。再说,当时的社会管得多严呐。

       过春节的快乐心情随着家里的餐桌上的“春节特供菜”越吃越少而每日愈下。真的是初一不及大年夜,初二不及初一,初三不及初二。到了初四,家里的“春节特供菜”只剩下一个“水笋烧肉”了,且又恢复了“计划分配”,这年也算是结束了。来年的年夜饭还要再耐心等待360天了。

         那年2月18日,我在日记里写道:“春节瞬间而过,紧接着的,是一场新的战斗。为迎接这场战斗,我必须振作精神,充分做好思想准备。这场新战斗就是长途郊外野营拉练。”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人点赞

本文作者

老缪的博客

老缪的博客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