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旅游记忆:最美的遇见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8年10月16号 11点 阅读 10348 评论16 点赞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人世间,那些最美的风景,总是藏在深山中;那些最淳朴的乡情,也总是存在于人迹罕至处。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就是这样一块深藏在赣、徽、浙三省交界处的璞玉。        
其实,婺源是一个县,之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是源于婺源县境内散落着的一个个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村庄。这些村庄,如一把明珠撒落在古徽州大地上,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其丰厚的人文历史,清丽绝美的自然风光,互相交融辉映,体现着人与自然相融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浅夏的五月,我来到了婺源。        

 

        

 

早上七点,车子从景德镇出发。出了市区,满目植被,清新碧绿,在若有若无的烟雨中,皆是诗情画意。偶尔,在青翠欲滴的林木或无边无际的丘陵间,有几处徽派屋舍,或一片水塘略过,让我们惊讶、回眸,我甚至不敢闭上眼睛,惟恐错过一处美景。当我们要接近目的地时,导游介绍了一处只能在车上看的景色---月亮湾:

那是一片葱笼茂密林木的小岛,依山伴水。放眼望去,一湾湖水如弯月静卧水面,翠绿的湖水,静谧流淌,笼罩在晨雾中的山峦跌宕起伏,山下黛瓦白墙组成的古村落炊烟袅袅,竹筏载渡,村姑浆洗,让人有行走在水墨画卷中,置身唐诗宋词的意境内的感觉,是摄影爱好者在婺源的最佳拍摄地之一。    

   

 

在清新湿润的空气中,我们开始了婺源的李坑之旅。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依偎在青山之下,蜿蜒逶迤,越整个李坑村落。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远远望去,依山傍水,绿树掩映,古木参天,一种诗的意境油然而生,仿佛置身在陶渊明的世外桃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沿着青石板路,顺着溪水的方向,进入了村落。溪水不深,清澈见底,缓缓而流,水草在澄清的水底柔柔的招摇,时而见小鱼在水中嬉戏。木制、竹制或石板小桥横卧水上,家家出门皆是桥,门前有老人面朝溪水而坐,桥下有妇女在洗刷,恬静闲适的民居,倒影水中,隐隐绰绰,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 美丽画卷。

                

 

两岸的古民居,明清遗留,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古香古色,回味悠长。那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犹如平仄相间,情韵独具的唐诗宋词,尽显古韵悠悠,绝世独立,若不是看到那如织的游人,我会惊诧自己误入了时空的轮回,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从旷远的明清来。         
简单明了的黑白对比,简洁婉约的建筑造型,却生出了庄重典雅之感和谐韵律之美,那些斑驳陆离的墙壁,几经沧桑,几翻风雨,无不诉说着前尘往事,演绎着悲欢离和。

       

 

看一个村落,也就是看史、看屋、看山、看水、看桥、看人,李坑恰恰样样都齐备。                 
史书记载:从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到明清朝更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盛事。县中文人学士的著作达3100多部,其中172部计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故有“书乡”之美誉。 而李坑村,则出了18名进士,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名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佳著29部。还有不少取仕不成外出经商的,其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南宋年间这里还出了一位叫李知诚的武状元。    

                 

 

我们沿着刻满了岁月沧桑痕迹的青石板迤逦前行,来到了李知诚故居。              
首先看到的是中堂上高挂的红匾,扁上“尚武堂”三个大字熠熠闪光,旁边黄色的灯笼写有“状元府”。细细看去,一切家什布置极其简朴,与其武状元身份相去甚远。  李知诚少时苦学诗书,后因乡里常出虎患,就兼学武艺,以保民安。公元1166年,他进京应试考中武状元,孝宗皇帝任命他为抚谕使。李知诚空有武艺难以用上,且担任的抚谕使又无实权,因此辞官归里,开办武馆,教授乡里子弟练武,以保乡村平安。

                      

 

如今,李知诚的故居开辟成了展馆,两层的楼阁,后院风景秀美,一进门,右手是一方水潭,潭水清澈,游鱼可见。水潭前有一棵据说已八百年的紫薇,紫薇树干几近枯萎,只靠树皮传输养分,开着几粒碎碎的小花,微风里,摇曳着岁月的沧桑。

                             

 

这里耸立着一个木质结构的亭子,名叫“申明亭”。自明朝末年落成,逢“每月望日、朔日,宗祠鸣锣聚众于此,批判和惩罚违反村规民约者”。既规范了百姓的行为,又给这方土地创建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祥和氛围。因此,那些达官显贵,纷纷衣锦还乡,兴建了大量的官第、商宅、民居、祠堂、石桥、文化建筑,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村,成为一个建筑类型很发达的地方。  

   

 

 

目前这里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号称“婺东第一村”。就凭以上记载下来的这些资料,就可以让我们对这个小村产生出由衷的敬意!想想我们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拆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建筑,污染了曾经有过的青山秀水,到处是光秃秃的山,发臭的水和遮天蔽日的雾霾,李坑给我们留下了如此清雅的美景,而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却是钢筋水泥构筑起来的牢笼。

 

 

在心中叹息着,我们走进了那座赫赫有名的“大夫第”。      
“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官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而是靠给清政府捐款捐了个五品官。因为有钱,“大夫第”建得豪华气派。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苫盖黑瓦。飞檐翘角的门罩,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

       

 

正面大堂上方挂着“春蔼堂”匾,阳光照在堂内的匾额及家具上,仿佛有隔世之感。右侧的跨院是雕梁绣柱的“小姐绣楼”。当年的绣球还高高的挂在深闺小姐的房前廊檐,阳光一如既往的温暖着古宅里的雕梁,只是不知道小姐嫁与何方?

        
 

 

村里这样的老房子还有很多,随便走进一个院子,都能从那些老房子里嗅到旧时光的气息,品出江南文化的味道。旧屋上细看,门楣、屋顶、窗棂,随处都可见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这些雕刻,花、鸟、虫、鱼,飞禽、瑞兽,透着岁月的沧桑,也透出当初的辉煌。    

     

 

触摸着历史的沧桑,穿梭在一个又一个老巷深宅,细细的听着那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和那些精美的木刻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不禁感慨前人的创业艰辛。这一幢幢见证历史的辉煌背后,不知道有着多少辛酸过往。这些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不知道经历了几辈人的辛苦和操劳,是他们财富、地位和智慧的象征,永远值得后人的景仰。而更重要的是,那些古老的建筑成为时间的一个纪念,它们是活着的,主人的后代在里面生活作息,绵延着人与自然的对视。

                          

 

青砖灰瓦的马头墙高高在上,耸立着的何止是肃穆、气派、庄严,更是期盼,惦念,惦念曾经的辉煌,期盼已经远走他乡的后人有朝一日可以相逢。它们和这一方青山秀水一样,默默地守候着这片美丽的家园,邂逅那天涯海角来此的有缘人。

                                                       

                                                                                            感谢毛毛1994老师的信纸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毛毛1943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9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9人点赞

本文作者

阿敏

最美夕阳红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