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8年11月29号 20点 阅读 6567 评论0 点赞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79、原来世界上并没有苦
逗号
2017-10-18
从懂事起,就听说过黄连苦,也听说过有人说命比黄连苦,尤其恨大地主刘文彩,恨周扒皮。为此,我还专门到四川大邑看过刘文彩的住所,我看并不都是那样啊。
我走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专门爱看他们所说的贫困地方,他们事先安排好的地方我偏偏不同意看,就是要给他们“措手不及”。
我们东北人不像南方那样可以生吃很多水果,只能生吃黄瓜、西红柿等少数蔬菜,就是桃、梨等水果也不多。我从小就开始生吃茄子、地瓜、萝卜,也生啃过老玉米。一是饿,二是馋。
现在才明白有的南方人不生吃黄瓜、西红柿、茄子、苦瓜等等,有的人还是出生在北方嫁到南方的哪。
近两个月以来,我喜欢生吃苦瓜啦。感觉苦甜苦甜的,有点上瘾啦!
上个月从东北老家四妹妹那儿带回来一些从南方自己挖的三七和黄连,一直没有拿去加工。我这几天把它们洗净嚼了嚼,感觉黄连并不怎么苦啊,只是微微的苦,都比生吃的苦瓜差远了。我后来把黄连嚼碎全部吃掉,效果也是一样啊。
我原来以为黄连会有多么苦哪,原来只是觉得不甜而已。哈哈哈哈,上当几十年啊。
有人说,命比黄连苦。我以前也当真,后来也明白那是骗人的。
一种情况是生活不尽人意。这也不理想,那也不如意,什么都不顺心。核心就是比较的原因。
我记得一个故事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单身母亲带儿子生活,儿子的很多表现不如她意,感觉尤其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他父亲原来对他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一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母亲就拿父亲期望的话教育儿子。长期以来,母子俩一直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尤其是母亲老说命太苦。
后来她问一位老者,老者问:“你的丈夫还能回来吗?”她说:“不能啦!”老者说:“那就让过去的过去吧,别拿他爸爸的话压他。”
从此,母子俩生活在现实之中,不再把他爸爸的话或遗嘱当成每天必须完成的使命,按照母子的实际情况和思路去安排生活,母子俩都感觉很快乐。
母子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家庭里都存在。就拿孩子的考试和作业来说吧,可能就是一个古诗没有好好背下来,就会拿不到高分,就会被惩罚;有的可能就失去活着的兴趣,有的很可能来真的,小小年纪留下一句“这个世界我来过!”
谁能证明那些话真是孔孟说的,那些唐诗三百首后人没有动过手笔?反正我不信!就是暂时不会背,背的不熟练,背错了,又怎么啦!你拿几百、几千年前的人把孩子往死里压,有必要吗?大人把起跑线的起点起码延伸到孔孟或以前,还不就是觉得孩子们好欺负吗。
尤其那个事例气死我了。一对在外打工的夫妻,女儿两三岁,从一背诵到五没有好好完成要求,父母感觉她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竟然把女人一气之下打死了。她长大了不就会背了吗?着什么急呀!有一个博士后女生又到美国去当访问学者,回国后连基本的鸡蛋炒西红柿都不会,只能泡泡方便面,那并不是人们的榜样。
还有一个所谓的苦就是环境引起的。这个环境既包括外面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家庭环境。有的人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外人感觉他们多么苦啊,可是他们身在其中并不一定都不快乐。有的家庭里至少有一个大男人,可是就是看着家里人叫穷喊苦。先不要说人家靠乞讨都能在家乡盖楼,他连起码的基本生活还主要依赖女人解决。好多人都说,假如有一家是父子,一家是母女,恐怕过得快乐的不一定是俩男人,俩女人的适应能力可能更强。所以,别小看了女人的快乐!我见到乞讨人的很少给钱,单位组织的扶贫拿是例外。因为乞讨的人女性不多。至于他们是真是假,我还真没有去核实。
所以所说的苦,最多是感觉不够甜而已。没有真正的苦!
我曾经和一个群友辩论过,她说在她老家有三层楼,到北京打工住在地下室。她认为是由底层变成了上层,但是还不如北京的本地人高。怎么地下室变成了高层?我觉得就是心里的一种感觉。即使老家盖了楼房,也愿意到城里沿街乞讨,不是苦的问题,我觉得是心态问题。
要说唯一苦的人,那就是我。刚才嘴里嚼着黄连把嘴搞黄啦,愣说我是刷牙不认真。偷吃了黄连也被发现了,你说我命好苦吧!还有一种苦,可能是你嫁的不是他,你娶的不是他。还有的女人结了婚,男人喜欢的是男性的他,也就是同性恋,你说那1600多万数量的她们,怎么天天面对这样的他。
跑题啦,打住!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