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涛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电台广播稿:卓别林吃小笼——嘬别淋!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08月19号 22点 阅读 8289 评论5 点赞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申涛:说起小笼馒头,不得不说说南北方对于馒头和包子叫法的差别。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称有馅的为包子。而上海人把有馅无馅的都统称为馒头,只是另把无馅的叫作实心馒头。所以小笼馒头按北方人的叫法是小笼包。
据资料介绍,小笼馒头发源于北宋京城开封的灌汤包,传到江南后经过改良,演变成如今的小笼馒头。据记载,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到无锡惠山品尝了当地的小笼馒头,可见当时江南各地民间已经把灌汤包变成了小笼馒头。
上海小笼馒头点心店不胜枚举,有苏州小笼、无锡小笼、常州小笼、南翔小笼……我已记不清吃过哪几家的小笼了,但给我印像最深的还是南翔小笼。每次去南翔踏青或办事,南翔小笼成了我必吃的午餐。
南翔小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据说清朝同治年间,南翔日华轩糕团店黄老板去世,养子黄明贤继承产业,他研制出了皮薄、汁多、味鲜、形美的小馒头。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馒头,就称为南翔馒头。

                                 

茯苓:关于小笼馒头有一则趣事。在50多年前有华人在西班牙开了一家中国小笼馒头店,没想到在当地大受欢迎。小笼馒头这个名词在西方是很难翻译的,结果西班牙人翻成了“当中加肉的中国面包”。馒头居然变成了面包,这种翻译不免令人喷饭。后来李小龙的中国功夫在西班牙引起轰动,有人说李小龙最喜欢吃小笼馒头,于是又有人把“当中加肉的中国面包”改称为“加中国龙肉的小面包”。那不止是令人喷饭,而是令人厥倒了!

                                                                
申涛:刚出笼的小笼馒头,油光闪亮、晶莹剔透,放在笼格里像朵菊花,提起来像盏灯笼,活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如今南翔小笼经过精心制作已经摆上国宴的餐桌招待国宾。现在,南翔小笼的制作工艺已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茯苓:听说日本东京也有一家南翔小笼店,成为东京餐饮界上海小吃的代表。高峰时要排队一两个小时,很受日本人欢迎 。                  

                                 南翔馒头店的图片

申涛:很多名人都吃过南翔小笼。包括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女士及学者曹聚仁、笑星周柏春、球星姚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等都品尝过南翔小笼。法国、德国、英国、以色列驻沪领事的家人还到南翔拜师学艺,有的把南翔小笼制作的全过程录像,并要求买一批笼格回去学着做。
1920年10月12日,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上海访问。据说罗素曾到过豫园南翔馒头店,面对端上桌的南翔小笼包,很有兴趣地看了一会,才学着用竹筷去夹,但尝试几次都未成功。于是,罗素灵机一动用竹筷刺入馅内再放到嘴里。这时,一位会讲英语的老人笑起来,过来耐心地教罗素使用竹筷。罗素挺有悟性,很快掌握了用筷技巧。当罗素尝了南翔小笼后,跷起大拇指连连夸奖。
1936年,著名的美国电影表演艺术家卓别林同女演员高黛到上海访问。据说卓别林在新光大戏院看京剧时,无意中看见一位老太太领着孙子坐在后排,那孩子吃着“很小很小的包子”,他非常好奇,决定也去尝尝那小包子。当晚,卓别林和高黛悄悄来到老城隍庙,刚走进南翔馒头店,就被大家认出来。卓别林用手比划,服务员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一笼冒着热气的南翔小笼端了过来。

                              

小窗:听说卓别林吃小笼馒头出过洋相,真是不愧为卓别林大师。

申涛:卓别林会使用竹筷的,他熟练地夹起一只包子就咬,不料汤汁猛地喷出来,溅到坐在对面高黛的脸上,在场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店经理连忙给高黛递上热毛巾,并说明吃南翔小笼包应先小心地吮吸汤汁。要是我在边上,也许会说,“哈哈,卓别林先生,嘬……别淋!”卓别林向高黛致歉后,重新夹起包子,这次没出洋相。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午宴招待。其中有一道点心也是小笼。


康瑜:嘬……别淋!哈哈,有意思。


申涛:老上海人吃小笼自有一套门槛。一是,从来不说:“服务员,来十只小笼包。”更不会说:“服务员,来一斤小笼包。”而是说:“师傅,来一笼小笼。”二是,上海人去店里吃小笼会变得很耐心,就要等刚出笼的小笼。老上海有句闲话:“宁可人等小笼,不要小笼等人”,因为小笼一冷,就食之无味了。三是,吃起来一定是从容不迫,不急吼吼,更不会把汤汁飙出来。我曾观察过顾客的各种吃法。有的人夹起小笼“啊呜”一口全塞进嘴里,结果燙得吃不消吐进吐出,狼狈不堪,这往往是第一次吃南翔小笼,按上海人的说法是“勿懂经”。还有人先用筷戳破小笼,让汤汁全部流到调羹里,先吃汤再吃肉馅和小笼皮子,这又是上海人眼中的“洋盘”。

小贴士
以前我曾同一位工人师傅一起去江阴慰问回乡务农的职工,中途在一家点心店吃小笼。工人师傅是个大老粗,搛起小笼“啊呜”一口咬下去,汤汁突然喷射到对面顾客身上,弄得极其尴尬。照上海人讲起来,这就是“勿懂经”。要是喷到人家女士的旗袍上怎么办?所以吃小笼要切记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蘸蘸醋,细细品,小心烫,侪吃光。”最后六个字“小心烫,侪吃光”是我冒充文人补充的。要是侬照这个口诀吃南翔小笼,那么侬就“懂经”了,有老上海腔调了。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5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