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缪的博客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学说上海话的尺度不妨放宽些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08月21号 08点 阅读 9323 评论4 点赞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学说上海话的尺度不妨放宽些


缪迅

    在刚刚落幕的2019上海书展上, 《上海记忆:上海话朗读》《上海老歌》等学说上海话、用上海话唱老歌的新书发布,还举行了6场和上海话有关的活动或讲座。近年来,上视都市频道推出的“噶珊瑚”等方言节目,一直以来也颇受欢迎。

     前几天,我还从上视“新闻坊”里看到这样一条报道:有一个街镇举办了沪语培训班,参加培训的都是些小学生。记者采访时,让几个参加培训的孩子用上海话来说“出生证”、“人民广场”等几个词,这几个孩子说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地夹杂着普通话的语音,有点洋泾浜,神情也略显得有些不自信;不过,有的孩子说出的几句上海话,明显带有南汇本地话的口音。原因嘛,很简单,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来自南汇地区,平日里和家里的老人和邻居们说话交流,很自然地受到生于斯长于斯的长辈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孩子说的明显带有南汇方言口的话,是不是上海话呢?或者不算上海话,而是人们通常说的“上海本地话”,即上海郊区居民的方言,和上海城市中心地区居民说的上海话不一样的地方显而易见。
  所谓“上海本地人”,就是通常说的居住在上海郊区的“原住民”,包括崇明、宝山、嘉定、金山、奉贤、青浦以及现已分别并入闵行区、浦东新区的原上海县、川沙县等离市中心不太远或比较远的郊区那些地方的人。
  而上海市区的人口,一般是不叫“上海本地人”的,就是正宗的“上海人”了。虽然他们的大多数祖辈、父辈并非上海“原住民”,而是先前为了谋生,从江浙皖等长江三角区甚至更远的北方省份和广东等南方省份涌入上海的。这些祖辈、父辈有的虽在上海呆了大半辈子乃至终极一生,但乡音难改,说话仍带有老家的口音。他们的后代呢,则大多说话已经不再带有祖籍方言的“痕迹”了,说的一口呱啦松脆的上海话。
  毫无疑问,“上海本地人”的方言和上海市区的“上海人”方言是有明显区别的。40多年前,笔者曾在市郊农村学农或参加“野营拉练”到过市郊宝山、嘉定、青浦、松江等县,一走出市区,听到郊区农民说的本地话,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的我们这些中学生就以为这是“乡下话”。有时农民们说话的节奏快的话,我还听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上海市区的上海话并非“飞来峰”或“独立生成”的,上海话不仅和江浙一带的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还受到普通话以及各地方言乃至英语等外语不同程度的影响。真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海话毫无疑问首先和上海郊区的本地话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或许可以说,上海话和上海本地话的“基因”是差不多的,追根溯源,或许唱的是“同一首歌”。  举个例子,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关联滞后的松江话。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此外,经较为严谨的语言学研究,目前确定,上海话并非先前认为的宁波话、苏州话的简单合成,而是融合松江等郊县方言发展的结果。上海开埠之前,松江是上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历史悠久,文脉渊远,近年来,松江被称为“上海之根”,已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的支持和认同。
  不过,很长一个时期,相对上海话的强势,上海本地话逐渐地受到忽视,常被称作松江话、崇明话、青浦话、金山话、奉贤话,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改革开放所带来人口来源、结构变迁、各方方言的交融交流,以及上海城区的扩大,松江话、崇明话等上海本地话的传承,也面临着同上海话一样的处境,或许还要更为严峻一些。
     也许不必为上海小囡说的上海话或上海本地话有点不正宗、有点荒腔走板而过于忧心忡忡,而过于担忧上海话将会失传,甚至变成所谓的“濒危语言”,则更是大可不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正在被人们用于交流的语言,都不会是固化不变的“化石”,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一代代新人的使用,而在语音、词汇、修辞等各方面发生着积极的、正向的变化。 
    上海话乃至上海本地话从来没有进了语言博物馆,而是一直“行走在路上”,为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用于日常交流。上海话或上海本地话也一直在发生着诸多的变化。比如,如笔者这样的中老年上海人说的上海话,和自己的祖辈、父辈说的上海话,在语音、声调、词汇等方面就有诸多的不一样。如今上海话里的很多新词和发言,在我们的祖辈父辈的口里,是从没说过的。未来,我们的后代说的上海话,也完全可能也完全可以和我们这一代说的上海话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一样。比如,如今的上海人还有几个会说“舍姆娘”“家主婆”“翘辫子”这样的上海话。但是,他们说的依然还是上海话,只是或更多地受到了普通话或其他语言的“正向迁移”,在长辈们  看来,这些小囡说的上海话,显然就不太正宗了。
        这很要紧吗?会影响乃至危及上海话的传承吗?笔者对此不持悲观的态度。对上海话的今天、明天乃至未来的演变,我们不妨先把焦虑的心放下,耐心地看一看、等一等。笔者以为,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对上海小囡说的不太“正宗”的上海话或上海本地话,不忙急着“正音”,可以宽容些,只要不妨碍交流、不影响理解,那么,就让上海小囡轻轻松松地、自信满满地学说上海话吧。
     总之,学说上海话的尺度不妨放宽些。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海上夕阳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1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1人点赞

本文作者

老缪的博客

老缪的博客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