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猴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漫话上工和下工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09月01号 15点 阅读 10370 评论0 点赞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直以来,农民把下地做生活(耕作),称为“上工”,没有人称“上班”,认为“工”是干农活的代称。上班才是城市工人的叫法。如果有人故意把下地说成“上班,宅上的人就要笑话他,说他:“想学城里样,土不土,洋不洋,学死学熬学不像”。

    农民耕作,不像上班的工人那样,没有固定的劳动岗位(基本专做一样生活),全生产队的地盘、所有的作物都要去照顾到,今朝做喋样,明天做依样。因此,当天所做的工作,都得由生产小组长根据队长分派的工作,再安排给每个社员,不能挑三捡四,拈轻怕重。过去生产队长私心极少,一心为队里考虑,很有威信,话说了算数,社员很听话,认认真真劳动,互相监督,按时上工、下工,迟到早退由队记分员扣脱工分,毫不客气,不讲情面。

   上工与下工,生产队是由规定时间的,这就是农村集体组织的特征之一。正常情况下,每天工作八小时,即做满工。农忙或有临时任务,上下工时间会适当提前或推迟,所得工分也相应增加。为了不耽误上工,不扣工分,男劳力家务事少,一般不会迟到。家里人手少女社员,家事多,烧饭、洗衣、带孩子,统统包下来,一时忙不过来,会有人迟到,有婴幼儿的妇女,为了赶时间,还会把正在喂奶的奶头孩子嘴里拔出来不再喂奶,使吃得半饱的孩子哇哇直哭,母亲就忍心把孩子送到队里托管,急着上工了。

听声响上下工是社员养成的习惯,这里所讲的声响,并非现在所说的音响,而是生产队告知社员上下工的敲、奏(吹军号)声。记得早在互助上下工时,宅基上并没啥声响用具提示,全凭互相口头通知、转告,上下工可早可晚,没有统一规定。但合作化起,至1959年4月农村通交流电前,生产队就强调统一听敲、奏(号声)声上下工了。队里指定专人(通常家务负担少的或队里的饲养员)负责,有的吹教鞭(哨子),有的用铁錘敲击悬挂村头的铁(钢)钣,社员听到响彻全村叮叮噹的响声,就得倾朝出动上工了。那声音,清脆、短促、响亮,以催促大家抓紧时间准时上工。

         

                  

       农民上工的情景            农民田间劳动的情景         

   1958年4月沪南供电所对农村通电,1959年4月公社广播通到各家各户,野外还安装上了高音啦叭,上下工的召唤声随即发生了变化,社员们主要在家里根据节目播放的特定时间(记得当年上工以“阿火根谈生产节目“为准),再加上队里的敲铁声,安排处理好家务,一到上工时间,,社员们很准时上工了。下工则听高音啦叭的广播节目和敲击铁板发出的响声。

                          

                高挂在电线杆上的高音广播啦叭                   

    此外,还有看日头(太阳)的位置目测时间,日头的运转时间相对固定,这是确定社员上下工时间的参照物,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有这种用途。旧社会个体劳动干农活,没有统一作息时间,只能看日头。合作化以后,农民中有句老话:上工脚上拖块石头,做生活撑仔铁鎝看日头,下工脚底搨油就遛”就是讽刺少数劳动态度不积极,出工不出力,专门磨洋工的人。

看火车经过的动向是又一种确上工和下工的方法。我的家乡离沪杭铁路不远,听得到火车的轰鸣声,看得到火车冒出的黑烟,辨得清火车的种类。铁路实行半军事化,始发、途经时间固定,非常准时。记得当年临近上下工,开过那趟火车,是货车还是客车,社员记得牢牢的,特别是在田里劳动,接近下工,看到有一辆货车轰隆隆开过,即使没听到队里敲击的铁板声,也就下工了,从来不会早退。

听军号声(当时社员不认得军号,称它弯脚啦叭),这个唯一在军营里发号施令才用的办法,竟然亦也由伲生产队用来“指挥”社员上下工。记得“文革”时间,号召农村向解放军学习,公社一声令下,下发军号(可能临时仿制的),各生产队一律用吹军号替代传统的敲击铁板声。我们生产队无人胜任此项工作,只有一个单身独居壮年赵*余,他没有家庭连累,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当起了施号员。吹军号谈何容易,部队的专职司号员,整个服役期都在练号、吹号,苦透了一张嘴,才能拔(专业称拔)出1、2、3、5、6、7七个音符,吹奏出指挥部队行动的各种号谱。赵某吹号对他来说是白纸一张,更是难上加难。但他反正有的是时间,把啦叭当作自己独有的宝贝,凭着他执着的精神,天天练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开头吹出“嗤—嗤—嗤“”波—波—波“的放屁声,到后来能够吹出短长的“达—达—达的军号声,也就可以了,因为,社员上下工,只需要听到这种号声,花样多了没用。赵某吹号的好景并不长,听号制度实行约半年时间,上级就叫停了,可能是反对教条学习解放军的缘故

         

    晨练中的农民司号员        农民称“弯脚啦叭”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