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惠麟笔名叶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乡野老中医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10月20号 06点 阅读 10525 评论11 点赞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乡野老中医

 

 

叶子

 

 

传承中医药,一生为本草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参加市医药局和卫生局组织的医疗队,到安徽和县参加抗洪救灾。完成任务后,经当地人介绍我拜访了一位乡野老中医。

    古代的老中医常描绘为仙风道骨,白须飘然,这位老中医只是一个白发,没有留胡须,普普通通的一位老者。虽然没有医生资格证书,然而却是闻名乡里的中医前辈,县医院不能去,只能在乡村自己的家里给人看病,诊费随便由病人支付,或十元人民币,或送上一只鸡一只鸭,或鸡蛋、菜蔬什么的。那年看病的并不多,除了村里几个小毛小病的开一张药方,到乡卫生室配药。

  这时门外走进来一位一步一翘的中年农民,正要开口老中医却让他坐下,示意他不要说话,随后拉过他的手腕,闭上眼睛号起脉来,过了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让那农民撸起裤腿,皮肤红肿,便拿直桌上毛笔在一张白纸上写起了药方,写好后交给那人,同时对他说:“你可以没有按我药方服药吧?”那农民脸一红说:“那天看病后,遇到一位在县里工作的朋友,他说乡野村医是野路子,可别耽误了病情,快到正规的县医院看病吧。因此我到县医院看中医,服了二个疗程,结果病情更严重了,这时一位老邻居对我说:‘快找我们的老先生(就是这位老中医)靠谱。’我就再来求你老治病了。”

  这是一位养蜂的,因为发水灾,天天淌水到山上照顾蜂房,结果风湿犯了,腿脚关节处红肿起来,走起路来“咔咔”响好痛人。老中医和县中医开的药方十分相似——北柴胡、生熟地黄、防风、秦艽、胡黄莲、地骨皮、丹皮、沙参等,唯一不同的——老中医开的是蜂浆,而,县医院中医开的是蜂房。我知道蜂房含有骨质胶质,对关节有益,而老中医却是用滋补强壮、益肝健脾的蜂浆,我便向老中医请教。

  老中医笑了笑说:“那天来他一进门我就感觉到他患了风湿病,一切脉更证实我的感觉,虽然蜂房对风湿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蜂房是工蜂用口液筑成,含有大量蚁酸,不但不能助补骨质,反而会蚀骨,服用过量会使钙质流失,反而不利于关节。然而然而他是养蜂的,我知道养蜂人都喜欢嚼蜂房,从而身体酸性增加造成色素沉积,身上会多黑斑,那脸上就有黑斑,你注意了吗?故我用了蜂乳,可惜他没有服我的药方,耽误的治疗。我重写了原方,还关照他多吃蔬菜水果,豆类和牛奶等含碱食物。”

  我又讨教了蜂乳有什么奇特,老中医回答说:“蜂乳含有骨节润滑物质,有缓解走路引起的关节摩擦。”接着我试探地问:“老先生,我看你给病人诊断,只用望、闻、切,而不用问病人情况,真是‘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根源’的高手。”老中医叹息道:“不瞒你说,我是‘望闻切’中医世家的最后一人,如今‘望闻切’不入流,被‘望闻问切’的正统彻底挤兑了,如今哪还有人会去钻研切诊,切诊成了中医的摆设,装模做样而已。到我这里来看病的大多是乡里人,比较熟悉,平时就知道他们的身体状况,切脉只是诊断我所不了解的病因。”

  我读过《黄帝内经》,知道“望闻问切”在那时已称为正统,然而其文中所曰让人回味:“望者看形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访病情也.切者诊六脉也.四事本不可缺一.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若得四字之旨,则于医学可谓至矣。今人惟问一端而已,其于望闻亦浅浅耳。至于切脉,则又谓居三者之末而犹后轻视之,故所以卒鲜有精于脉者。”足可见我等“望问切”者休也。

  那天,我还看了老中医给病人扎金针,关元、中极、气海、肝俞、气俞、会阴、三阴交等处用又快又稳,让我赞叹不已。老中医还对我说:“古人创立的‘某某七星针’、‘某某十三针’只是一种基本用针穴位,针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一尘不变地默守陈规,而是要依病情施针才是关键。”

   虽然在那位老中医诊所呆了不过二小时,然而却得到不小的收获,“民间自有高人在”,“学无止境,坚持不懈”,“淡漠虚名,只求为民”的感悟,但也进一步让我担忧“扬中医药文化任重而道远”。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叶惠麟笔名叶子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6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叶惠麟笔名叶子

退休的业余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笔名叶子。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