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总书记为何六提郑板桥题画诗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07月06号 09点 阅读 10596 评论13 点赞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郑板桥画像  (图源网络)  (浦江客读史43)

 

 

【浦江客读史】总书记为何六提郑板桥题画诗

——“人物春秋”之十二:总书记点赞的古人(1)郑燮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时,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提到郑板桥,并深情地诵读了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据报道,习近平总书记从2003年到2014年期间,在讲话和文章中6次引用了郑板桥的这首著名题画诗。总书记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的中丞包括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这首诗,成为了古代贤者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也是郑板桥宦海生涯的写照。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郑板桥入仕晚,四十岁参加乡试中举人,四十四岁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又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直到五十岁后,才开始正式走上实官仕途。郑板桥做过两任县令,一在范县,再在潍县。

       据《清史稿·郑燮传》记载,郑板桥“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说的是乾隆六年(1741)春,郑板桥在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任县令的事迹。郑板桥在任期间,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又据《清史稿》记载,郑板桥“调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说的是五十四岁的郑板桥在乾隆十一年(1746),因政绩卓著被调任潍县任县令的事迹。

        郑板桥在潍县任内,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他毅然决定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下属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了?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几人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立即打开粮库拿出粮食,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后来,上级长官表扬郑板桥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庄稼又歉收,郑板桥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了赋税。在郑板桥去职离任之时,他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史书言简意赅,短短的文字记述了郑板桥为官一任的卓越功绩和高风亮节。

       郑板桥爱民之切并非一时兴起,与其身世与性格大有关系。郑板桥长期贫困潦倒、数度乡试落第的生活经历,使郑板桥体察民情接地气。他的父亲为廪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郑板桥不幸三岁丧母,由继母和乳娘抚养长大。乳娘费氏乃其祖母侍婢,感主人之恩到郑家来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给孩子充饥。后来,郑板桥特为乳娘写了一首咏饼诗,深情缕述患难恩抚的情景。郑板桥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三岁结婚,因生活所迫,到扬州去卖字画却无人赏识。他三十岁时,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也饥饿而死,境遇至惨。

       郑板桥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愤世嫉俗。民间有很多郑板桥对达官贵人嘲弄戏谑的传说,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他却处理得细微详尽,做得十分周到。乾隆六年春,他在范县任县令。一次,一个和尚和尼姑因私下相爱而被抓。经仔细盘问,他得知二人乃真心相爱,且年龄相若,于是当即拍板,“令其还俗,配为夫妇”,并风趣地以诗相赠:“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此事轰动一时,广受称赞。他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于是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以助。后来,韩生中了进士,一直对郑板桥感恩戴德。

       郑板桥的性格举止,最终结束了他的宦海生涯。由于郑板桥明令禁止官商勾结、囤积私盐自利等一系列措施,触犯了土豪劣绅的经济利益,结果被诬告而丢官。但他的罢官更让其形象光耀人间,他深得民心、受人爱戴,在离开潍县的当日,“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中国士大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延伸,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无疑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为历代积极有为的大大小小执政者效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讲到郑板桥、冯梦龙等“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事迹时,意味深长地说:“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吗?”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难能可贵。郑板桥所操守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情怀,不正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理念吗?不值得今天的人民公仆仰慕并践行吗?

 

 

郑板桥竹子画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9 收藏 1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9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