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我 看 徽 州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11月26号 07点 阅读 10367 评论5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 看 徽 州

 

毕文杰

 

 

 

       近几年几次去徽州大地(现改名为黄山)游走,感到黄山山上风景是自然的美丽,而黄山山下的风景则是人文的厚重。与山上风景不同的是,山下的风景更让人产生深思。徽州为何这么有吸引力,为何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至今仍有这么大的影响?分析着、对比着、思考着,似乎也能找出部分相关的深层原因。

 

 

从历史看家族的作用

 

       在徽州大地游走,时常会听到一句本地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丟”。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解读徽州文化的切入点。

       与其它商帮相比,徽商的家族性最突出,理解徽州文化就要从徽州家族文化入手。我曾经读到梁小民先生的《走马看商帮》,书中写道:形成徽帮的主要来自河南移民,这些移民原来在当地多为名门望族,由于战乱分别在西晋、唐末五代和南宋三次移民到徽州。这些移民来的名门望族不是单个家庭,而是许多家庭由同宗的血缘关系为钮带组成的一个团体,移民的艰辛使他们作为家族的凝聚力更强。徽州有54个望族,主要是程、汪、吴、胡等,主要来自河南等北方省份。徽州人多地少,这些移民无奈只得进入商业,明朝中叶徽州人以家族为中心结伙经商已相当普遍。徽商的家族制特色体现在他们经商的方方面面,也决定了徽商不同于其它商帮的特色:

       在资本的筹集上,采取了家族内筹资方式,靠家族内的血缘关系来维持,并保持了诚信;在经营管理中,借助家族势力建立商业垄断和收集传递消息、展开商业竞争;还利用家族的便利,在家族中内部实现官商结合。

      正是家族的作用,使徽商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奇迹,他们致富后,纷纷返回故乡,回馈社会,反哺故乡,建房屋、修祠堂、造园林、修桥梁等。今天我们在旅游中看到,徽州存留下来,仍保持精美的古村落、古牌坊、古祠堂、古桥梁等就是徽州文化的缩影。

       应该说,家族在徽州文化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徽州文化也是一种移民文化。

       说到这里,想起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社会上有人说吴仁宝搞家族制,在华西41个书记中有5个是他的子女。老书记说,“我这个家族,都是为了老百姓,不是为个人谋私利的”。又想起温州模式,其模式正是以血缘为钮带的、千千万万个家庭自己投资、自己创业,形成家庭作坊式的私有制企业。还是古人说的“举贤不避亲”好,只要是德才都行的能人,一心为百姓办事,就是硬道理。

 

 

从传统看入仕的追求

 

       明清时,中国有十大商帮之说,比如晋商、徽商、粤商、闽商、宁波商、鲁商等。徽商是所有商帮中最有文化的商帮。在徽州,随处可见、可听、可读到一些有关读书、入仕的楹联、

      箴言,如“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窩猪”“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德业传统礼耕义种,文章报图秋实春华”等等。一个家族(望族)要靠有钱财、有地位、有文化来维持,而不是像贵族靠遗传来维持。从商——有钱——买官,这样的官没有真正的地位,只有通过考试金榜题名入仕,才有社会地位,因此徽商十分重视教育。他们以家族之力培养有能力、有天赋(包括相对贫穷)的子弟读书、入仕,再为家族服务 ,并把此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正如徽商倡导的: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

      在徽州听到的几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1.别具一格的徽州文化在中国商业史上独领风骚三百年。

      2.徽州现有地面文物5000多件,列全国第一位。

      3.清代徽州有状元17人,占全国的百分之十五,,仅次于苏州,列全国第二位。

      4.徽州的休宁县出过状元19人,为全国之最,被称为状元县。

      5.徽州有文献可查的名人达5399人之多。

      6.《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录清以前4万多名名人中,徽州就有800多人,列全国同一行政单位的前列。

      7.1999年黄山市举办“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评选,名列前十的是陶行知、朱熹、胡适、戴震、詹天佑、黄宾虹、程大位(珠算大师)、浙江(新安画派代表人物)、王茂荫、张少泉。评选虽有局限性,但也充分反映出徽州文化在中国的地位及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影响。

       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是徽州歙县人。

       9.中国学术思想史五大思想时代的代表人物计7人,徽州人占了近一半(朱熹、戴震、胡适)。

       10.徽州宋、元、明、清四代共有各种书院260多所,每个家族都有私塾,清时有社学562所,列全国前列,被誉为“东南邹鲁”。

 

 

从理念看忠孝的传承

 

       徽州人推崇以勤养身、以忍为高、以仁待人、以孝为上的生活理念。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钱致富不是第一位的,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第一位的,从朱熹到戴震到胡适都是这样。在一处古宅,我看到一幅对联:积德根基遗百年,传承忠孝纳千祥。胡适13岁由母亲做主,与村姑江冬秀结婚,一个是留学美国的才子,一个是蜗在乡下的村姑,两人极不相配,尽管胡适也有婚外恋人,但两人还是结为百年之好,做到了白头偕老。胡适曾对好友说过: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

      在参观唐模古村檀干园(小西湖)时,一则尽孝故事引起我的兴趣和感叹:清初一商许氏在苏浙一带经商,其母想去杭州游览,苦于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荆,供母娱乐,并报答乡邻相助之恩。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或深思或凝视,显然这个故事打动了人心。以上可见,徽州人的“忠孝”“仁爱”理念,至今闪耀着光辉,温暖和启迪徽州的后人及广大游客。

 


 

       中国历史有一句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基本的东西有四个字:衣冠文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徽州文化真是中华文明的一块无价瑰宝,一处独特宝藏,我们理应不断的欣赏她,保护她,传承她,完善她。

   

    注:图片源自网络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海上夕阳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