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祖屋”遐想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12月10号 06点 阅读 10383 评论14 点赞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祖屋”遐想

 

何秋生

 

 

 

       正值金秋,在沪的一群好友相约赴古徽州一游。经过七小时的长途劳顿,是日下午,我们一干人住进了古徽州一个叫“唐模”的乡村家庭旅馆。

 

 

       

       车刚停稳人未站定,一股文化气浪便迎面扑来。整个院子全一色徽派古建筑,院内青石铺路,巷深庭幽,静谧优雅。虽然每“户”的门头门当各有变化各有风格,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各“户”门前由名家书写的一副副对联,真、草、隶、篆各显特色和功力,让人每“户”门前都驻足忘返。接下去参观你会发现,“晒”门联是徽州人的一大特点。

 

 

       据记载,唐模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但无论如何,不忘初始,坚持以唐的模样。等我对周边稍作留观,一个以水口园林、徽派建筑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古村落,便深深地抓住了我的视觉。庭院正门前,南瓜、玉米、芝麻、红辣椒……各种成熟的农作物晒满整个广场,在一簇簇芙蓉花和美人蕉的映衬之下,更显江南粮仓之特色。晒场中央的那堵屏风砖墙上,用蔑盘拼成的“唐模农民大丰收”的字样,一下把皖南乡村金秋丰收的动人景象,突显在游人面前。同时也彰显出徽州人的那种勤劳质朴和人杰地灵的地域风情……

 

 

       我被安排在一间古朴典雅的筑有园门的“古宅”里。首先映入我眼帘并让我心怡的是门前两边的一副对联:“明月一壶酒,清风万卷书”。当我推门跨过高高的门槛,穿过天井,掠过堂屋,走进客房坐在那张木床上,浏览四周木质结构并不宽敞的房间,我把眼睛定格在了那四扇木质花格的窗棂上。我突然觉得我已经走进了我的“祖屋”。我还记得,童年的时候,我就常常盯着同样的窗棂发呆。是因为窗棂的做工精美还是想象外面的世界……

 

 

       走出房间,一束秋阳柔柔地从天井上方投在我身上。围墙周边的一团团菖蒲、紫苋、三角梅、鸡冠花,依然长得红红火火无拘无束,就连墙边石板路旁的青苔也都是绿油油的。那株爬满马头墙上的凌霄,那花开的就像趴在墙头上的一群天真的玩童,笑得那么灿烂。已近霜降时令,围墙外的那颗蜜枣树,却还是那样幻影婆裟密密匝匝。天井下那方水井清澈见底,三五尾红鲤鱼,摇头摆尾,相互嬉戏,好不自在。一只小黄狗和小花猫,各自卧在大门两侧,想充作哨兵,却都肥肥胖胖,懒洋洋地趴在青石板上晒着日头……我越发觉得,我是回到四十多年前出征时的祖屋了!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时间,我忽然想到当年的汤显祖为什么会如此痴迷徽州。不过,我与汤显祖的区别在于,我的老家就在与之彼邻的,也就是老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婺源,祖屋所在地类似眼前的一个古村落。今天又闻鸡鸣,又见炊烟,又看到了粉墙黛瓦马头檐的徽派风貌,我的感觉真的是回家了。

 

 

 

       这次来歙县,也算是一次寻根之旅,寻的就是“一府六县”的徽州文化之根。因为“徽州文化”“这个挂在我嘴边多年的四个字,其实我也就知道一个概念。现在我知道了,歙县原为歙州,就是徽文化的始发端。,而且“徽文化”和“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她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我开始注意到,“徽文化”其实门类很广,它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和徽菜等等。其内容十分广博和深邃,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值得后人破解的文化之谜。是一部全息包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典型标本和活化石。归结前人所述,我可以这样为这片土地定位:她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沉淀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身为徽州人,当然为这些头衔自豪。于是,我躺在这间“老屋”里,渐渐地,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祖屋了。我在这间“祖屋”里住了三个夜晚。这三晚,我都睡得很深,像当年那个未知事的少年,在祖屋里深深地酣睡。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且睡得越深梦就越长。三个长夜,我把鲍家、许家、汪家这些徽州人为之自豪的家族故事和一座座状元牌楼、贞节牌坊等等背后的昔日辉煌和哀怨情仇,都带进了梦乡。在梦乡里,我看到了那些砖雕、木雕、石雕的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他们正在为今天的人造祠立碑。在梦乡里,我看到了当年徽班进京的盛况。我站在牌楼下、宗祠前,环顾四周山水楼阁,古徽州那种钟灵毓秀之美,那种厚重的文化气韵,我似乎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并在我的梦乡中一次次再现老徽州那个时代的辉煌。恍惚间,我就置身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之中,头上有冠,但弄不清自己几品中的几科……

 

 

       于是我似乎明白了,老家婺源人,无论长幼也包括本人,至今有谁问及其家乡时,婺源人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徽州人”。尽管朝堂更替无数代、历史变迁上千年,离当朝最后一次省份划归也有七十载,老家人依旧改不了“老徽州”的习俗,改不了“老徽州”的建筑风貌,改不了“老徽州”的饮食乡音……我想,老徽州人对故乡的那份情结那份眷念,是娘胎里带来的,是生长在骨头缝里的。追根溯源,应该也是“徽文化”的一种体现吧!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临回沪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一干人在堂屋里放上八仙桌,摆上丰实的“八大碗”,斟上满满的古井贡,既是团聚也是为了第二天的分别。桂林、全弟、朔梅都比我年长,但酒量酒胆半点都不逊色。我们喝白酒的四大金刚和其他不喝酒只说笑的雅士,把整个唐模古屋闹得热气腾腾。因为同城,即使明天分别,也没有半点离别的悲壮。

 

 

       我们一边喝着,一边说着,一边唱着,其乐融融。看到眼前的场景,再看看眼前的“老屋”,记忆又把我拽回到了童年拽回到那间祖屋。那会我祖父祖母还在世。我们是一个大家族,而且吹、拉、弹、唱样样人才俱全。每年的年夜饭,不管东西不论老少,大家全都聚在祖屋里。堂屋上总要摆上三四张八仙桌。“两棵大树”坐在堂前的正中,儿孙们争相给“老祖宗”敬酒贺新年,说句好话讨个口彩也讨个红包。这时,我的祖父总是摸着他的几根山羊胡,一边喜滋滋喝着小酒,一边点将给儿孙们出节目,并逐个给表演者打赏。我的母亲最辛苦也是接受打赏最多的。就因为她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用现今的话说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当她堂前堂后来回跑完,菜都上齐了,父亲刚把一块粉蒸肉奖励并送进我母亲嘴里,祖父祖母就开始一齐开腔催台了:“瑛,今天来那段?”我母亲当年可谓是当地徽剧社的一角。刚解放那会,县徽剧团新编《白毛女》、《刘胡兰》中的主角,都是由她首演首唱的,只要她一亮嗓子,定能声惊四座满堂喝彩。于是,母亲在“祖屋春晚”台柱子的位置,一直保持不败,也一直保存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然而少年时代的我,还是一心想着如何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程山一程水地走过半辈子走了大半个中国之后,如今的我却总想着常回“家”看看,去看看童年时代的那间老屋。为此,我还在婺源老家的星江河畔置了间小房子,也是按照徽州乡间民宿的风格装修的。每次回去的时候住住,平时关着。严格地说,也不是空关着,因为小房子里始终有我寄放的满满乡愁。

       这或许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河里,有了太多的羁绊,有时候故乡就成了一种心灵寄放的最佳场所……

 

 

        其实,我的祖屋我是回不去了的。那年我走出这座古村,之后其他家人也陆续走出这间祖屋。父亲干脆把那座古宅送给了村里的一个“贫困户”。

       前些日子我回乡给村里的“农家书屋”捐书,村支书陪着我去看我家的祖屋。走到现场一看,眼前高耸着一栋四层楼的宽敞楼房,两扇宽大的古铜色金属防盗大门,呈光幽亮的不锈钢阳台栏杆扶手,华丽阔绰的会客室……任我的想象力再丰富,也无法从这栋现代化的楼房里找出我家祖屋的蛛丝马迹。村支书看我站着发愣,就对我说:“家乡发展旅游业后,他脑子活(指现在的房主),是村里最早富起来的。前年,老房子推到了,盖起了现在这幢楼……”

       我站在原地沉默良久……

 

 

       走出村庄,我看到村口的廊桥还在,廊桥周边的几颗祖宗树还在,我心里了有慰籍。这时我想起“守望”两个字。守望初心应该包括文化,要是文化失守,试想一个民族会怎样……

 

 

       在离开徽州回沪将近八个小时的路上,我的整个大脑和这颗心,还是紧紧地被古徽州那片古老的土地和我祖上那间消失了的祖屋背影牵扯着。

       我在追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徽州人一遍遍地指着那些牌楼、宗祠,当然还有黄山的奇山怪石潺潺流水,津津乐道于祖先,然后游人如织日进斗金。我知道,感谢老祖宗创造的文化遗产还有青山绿水,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足够的吃饭钱。可是,祖屋祖产有时却是那样的脆弱……以致到本文搁笔,我还在追问着这样一些问题:祖先的光环到底能照多久?后徽州时代是什么样的?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后,我们的徽州,拿什么给世人给后徽州人?后人真的还会为我们立牌坊吗?立什么?怎么立……?

       或许,我们的子孙们一定能看到一个更好的未来……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8 收藏 1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