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古人书肆“蹭读”的美好时光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2年01月17号 07点 阅读 10628 评论10 点赞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书坊”画面 (图源网络)  (浦江客读史116)

 


【浦江客读史】古人书肆“蹭读”的美好时光

——“史事纵横”之五十三:汉代书肆

 


       上海最大的书店——上海书城闭店装修,暂停一年的消息,近来成为新闻热点。经常去上海书城,有时买书,有时“蹭读”。所谓“蹭读”,就是读者只在书店看书而不买书的现象,似乎是一件很摆不上台面的事情。“蹭读”现象在各家书店颇为普遍,可以说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啦!其实,“蹭读”这些事古已有之,不算是新鲜事了。

       《后汉书•王充》记载:“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后汉“三贤”之一,著有《论衡》等书。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他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由于家里穷,没有钱买书读,他就经常在洛阳的书肆游走,看书肆里售卖的书。他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非常熟悉。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这与他青年时期在书肆“蹭读”不无关系。

       在敬佩少年王充好学精神的同时,也感叹王充那个年代当地书肆的宽容,能够提供读者尤其是贫家少年免费阅读的便利。同时,也激起今人探究王充所在年代“洛阳书肆”的史实。

       古代称书店为书肆,亦称书坊、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等十来种名称。我国古代书肆最早出现于西汉,扬雄《法言吾子篇》中记载:“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大概是读书不必非得到学堂,完全可以到书铺去的意思。

       西汉也有了政府组织的包括书籍在内的综合贸易集市——“槐市”。据东汉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及《三辅黄图》所说,长安当时有九个市,有六个市在大路西边称为西市;有三个市在大路东边称为东市。东、西市以外还有一个槐市,在太学附近。太学生们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在槐树林下聚会两次,交换各人带来的家乡特产、笙磬乐器和经书等。另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说:“东汉市上专有书肆,如刘梁在宁阳县市上卖书为业。”说明当时在小县城宁阳,也有人摆书推、开书铺,专门出售书籍。唐代的《艺文类聚》记载:汉元帝元始四年,儒生们在朔望日会于槐市,“各持其郡出物及经书相予买卖,雍雍揖让,议论树下,侃侃訚訚”,好一派读书景象!

       书肆的出现,是伴随着书籍的交换开始的。春秋战国以后,书籍突破了官府秘藏而走向社会,从王室专有逐渐演变为上层社会成员私有。伴随着社会化的趋势,书籍逐渐以商品形式进人社会流通领域。由于书籍的制作全靠手工抄写,费工费时,它的劳动价值也逐步在社会流通过程中实现,产生了交换价值。到了汉代,汉武帝开献书之路,献书者由朝廷赐赠金帛。一方献书,一方赐赠,实际上是书籍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过渡形式,书籍的商品属性日益明显。

       书籍能够作为商品在市肆上售卖,说明书籍的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复本已大量存在。在写本时代,这意味着抄写已成为一种职业。《后汉书•班超传》载:“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到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里透露,当时官府已有雇人抄写的做法,社会上也已有人“为官佣书”,作为生活之资。《后汉书•文苑传》载:刘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这已明白说明,为人书写,可充生计。又《三国志•吴书•阐泽传》载:阐泽“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可见当时社会上已有为人佣书的职业,抄写已成为一种雇佣劳动,工钱可充生计。

 

 

古人绘制的《书坊图》

 


       这些记载证明,在汉代,书籍的制作已成为一种包含成本计算的商品生产,书籍的交换价值已在市场实现。社会上有书籍生产的经营者,也有受雇的抄书工,即书佣。开设书肆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书肆的出现是必然的趋势。

       西汉采用策问办法鼓励儒生读书做官,读书人为求功名利禄必读儒家经典,这就促使了书籍的大量生产、广为交换和贸易。同时,西汉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全国出现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商市。随着大宗物资在市场出售,书籍也逐步成为商品。当然,在纸未普及、印刷术未发明之前,因书籍的笨重或生产量小,一般书肆多集中在封建统治的中心地带。如汉代见诸史籍的仅长安,洛阳两地。有些地方,虽有书籍销售的情形,如《后汉书•张楷传》所载的“公超市”,但不是专门的书肆。而且当时在僻远地区,书籍的贸易量是微不足道的。

       由此看来,王充那个年代书肆是非常宽容的,能够提供读者尤其是贫家少年免费阅读的便利。回想当年少年王充经常不断前往书店“蹭读”的劲头,不由人也想起了今日之书店青年人“蹭读”的场景,这是爱好读书的人们最美好的时光,古今亦然。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郑鼎文2022-01-17 19:40:10

    好书不厌百回读!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17 16:44:26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周雪芳评论:  拜读曹老师“蹭读”一文满是感慨,再读点评更有同感。为曹老师精彩佳作点赞!为精彩点评贺彩!巜浦江思源》就像知识的海洋,畅游其中收获满满!曹老师真棒!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17 16:37:02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石腊红评论: 从柜台售书到开架售书是一大进步。原来柜台售书时,想看书的简介,叫营业员拿,不是很想要的,再退回去,很不好意思。开架售书后避免了此现象,但又有人撕页,或抄写。今读曹老师讲述,才知蹭书。后来看到书塑封,我以为是包装升级。今才知是为了不让人蹭书。读曹老师佳作,收益颇多,长知识了。点赞佳作!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17 13:53:19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邈邈评论:(接上页)但变化也是有的,本来我给她买书是我说了算,后来由她自己"点餐”,看来她由“蹭读”变成了真读——懂得选择和取舍了,也有了自己的口味,蹭的书也由儿童到少儿,由图多字少,到全文字。似乎程度, 越蹭越高,楼层却越蹭越低,从三楼蹭到二楼。书也越读越杂。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初中,到后来,学业紧了,蹭读少了。最后书店关门大吉,孙女的蹭读行为也划上句号。 有人说许多实体书店是被“蹭读者”蹭死的。我看不然。据说,如今一些实体书店经营步履维艰,蹭读已不是被欢迎的事。最直接的办法是许多图书都加上了塑封,人为设置了蹭读障碍。这一招也没有让实体书店走出困境。 现今, 孙女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但她还时常说起并留恋那段蹭读时光,一则没了时间,二则书店关了,更多的是感恩——感恩蹭读——靠着蹭读她在学业上得益不少。作为孩子的家长,看着孩子的学业进步,真的应该感谢蹭读。更感谢像曹老师这样的有识之士为蹭读大力提倡推广弘扬!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17 13:50:29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邈邈评论: 读了浦江客的“古人蹭读”不觉有感而发,说说我孙女蹭读的事儿。10年前,我家附近曾有一家颇有规模的新华书店——虽规模不及上海书城,但也有三个楼面的营业面积。三楼是儿童读物和学科类读物(不是教辅书)二楼是文史哲科类书籍,一楼是教辅、生活、艺术、音像类出版物。那时孙女还在幼儿园大班,暑假“投奔”我们家中,我经常会带她去转转,起先,虽然我也会稍有逗留,蹭读片刻——怕孩子等不及,不敢就久留,买上几本儿童读物就回家了。再大些,看着我在二楼蹭读,她主动提出她到三楼儿童读物区域蹭读,各自为蹭,互不干扰,皆大欢喜。到了小学再来我家时经常主动提出要去书店蹭读,我也顺水推舟,将蹭就蹭。两人相约而去,各蹭其所。到后来,暑假里在我家的日子,每天下午,到书店蹭读,成了她的“必修课”,每天午饭后为她穿戴好长裤长衫(书店空调开得低)带好水和饼干,一点钟送她出门,到书店之后,我回家午觉,五点钟我去书店接她,她——成了蹭读专业户了,而且一蹭不可收,乐此不疲。(待续)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17 13:40:54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毕文杰评论: 大约2017年吧,我个人专门搞了调查,从一楼数到六楼,查了各楼层席地而坐的多少人、坐在防火小红箱上的多少人、椅靠墙面的多少人、坐在书台上的多少人(不允许的),写了一个小调研报告,包括情况和建议两部分,报给了书城办公室,也不知起没起什么作用。主要考虑和建议是,外地书店都有读者位置,上海书城却没有,这与以文兴城和建设国际大都市地位不相符。也是为了个人,因一周去一次书城,实在是站的累的不行了。当然书城有一阶段也有20个左右的位置,但必须是先消费(买饮料和茶点)再允许坐的。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17 12:18:16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毕文杰评论: 读《浦江客读史》(116)有感: 蹭书无位坐, 亦忧员工斥。 喜闻重装修, 唯愿两者释。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17 12:09:01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黄晔婷评论: 曹老师的佳作,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书肆也有“蹭读”这个现象,其实现在公众免费阅读书籍的图书馆门庭冷落,与之截然相反的却是卖书的书店挤满了大批只看书不买书的读者,他们大多席地而坐或者依靠书架半蹲着阅读,究其原因是因为书店的种类多、比较新,而图书馆的书相对陈旧,更换率不高,已经完全不能吸引现代人的需求,也在情理之中。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17 11:59:04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开凯评论: 古人书肆“蹭读”之风不经意间在民间流传数千年而不止步!何故?浦江客老师的《浦江客读史》(116),为我们深入浅出地用他的渊博的学识作了透析。从古到今不乏诸多杰出先贤都有过“蹭读”的经历。穷困潦倒也不忘好学,古人书肆“蹭读”造就了无数英才!那才是美好时光呢!演变至今的“蹭读”虽然早就不存在买不起书的主要因素,但是不少人依旧如饥似渴地在图书馆、在书店里“蹭读”——先睹为快也是美好时光啊!点赞佳作!向浦江客老师学习!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17 11:57:17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书虫(王雅萍)评论: 读曹老师佳作,百感交集。“蹭读”的事情在多年前,曾作为一种风尚,去宝岛台湾参观学习。那是最著名的诚品书店,半夜都有一群读者在那里如饥似渴地“蹭读”,让我们开了眼界。以后上海也慢慢流行起来,书城似乎也有这样一道风景。但在大多数的书店,“蹭读”者依然遭受压力。现在的新书大都包封严密,想打开看看,如果不买下来,必然遭遇鄙视的目光或严厉的斥责。读书人自然是受不起这样的“礼遇”,只能悻悻而过。曹老师的读史,宛如时光机,载着读者闪回千年,让读者一睹古代的书肆 ,蹭读的盛景。原来“蹭读”自古有之,倒也不是宝岛的创举。只是这样的历史传承,是裂了缝?还是变了形?佳作让读者掩卷沉思!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