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甪里村名的由来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2年03月26号 08点 阅读 11724 评论3 点赞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甪里村名的由来

 

自古以来,以张堰古镇为中心的附近有不少小集镇,孔家阙、河泾湾、三多镇等,而甪里则是最大的一个。它位于张堰镇的南边,相距有约六里,同是沿着张泾河(过去也叫运盐河)而建,它是通往金山卫方向的主要官塘路道。我们过去把它叫成“六里”,当时觉得离张堰镇的距离也差不多。后来发现又有”甪里”这个叫法,觉得很稀罕,在涉及张堰历史后,才知这里大有故事。

据相关志书记载,古时候有位叫甪里的名仕就隐居生活在这里。甪里先生,名周术,字元道,是秦末汉初的一位著名隐士,他与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为避秦末乱世,在商山结草为庐,世称“商山四皓”之一。因四人德高望重,足智多谋,汉高祖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未允。刘邦宠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刘如意为太子。他曾力谏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之事,吕后为了保住好的亲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急忙找到已经避谷的张良商量对策。张良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以稳定太子地位。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奉为上宾。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再废太子已经对大汉王朝不利,便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功名成就后,甪里隐退到江南一带生活,甪里地也因此而得名。同时发现以“甪里”命名的地方还有河南商丘,江苏苏州,浙江海盐,绍兴柯桥,及上海金山,境内均有类此相似的记载,于其名望及行踪,也应视为史实。

当然,有人也就利用“甪”与“角”的字形相差,少了一只角,就编造了一个民间故事,据说有叫角龙,角虎的兄弟俩石匠,为造甪里桥而死去了一位,缺了一只角,所以将“角”去一角而成“甪”,称之为“甪里”。

甪里地处吴越交界,战国时境域隶属常变,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334年),楚威王兴兵败越,归楚。秦汉以来,甪里历史上先后隶属海盐县、前京县、胥浦县、嘉兴县、华亭县,后来是金山县。归隶张堰镇。在明清时成镇,设有“甪里庵讯”,历为军事要地。乾隆年间史称“甪里庵市”。由于紧靠运盐河,在乾隆年间由沈灿英在这里建造了横跨河流的甪里庵桥(又名心安桥),在道光七年(1827年)钱熙祚重新建造了三孔石桥。(1958年疏浚张泾河时拆毁)。在清末至抗战前,这里交通方便,店家众多,商事繁忙,生意兴隆,开设有米行、花行、碾米厂、南什、肉店、酒馆、茶馆、药店、诊所、豆腐、理发、染坊、糖坊等20余家。每一年春秋两季还开设有耕牛交易市场。

历史中甪里有着杨氏家族的辉煌,杨黼原名贯甫,清康熙五十年岁貢,授鸿胪寺序班,出任汤阴令,勤政廉洁,敦尚气节,升临江同知摄府事,后见官府腐败,辞官回乡定居,活到了九十岁,生前著有《莅汤拙读》,《济美堂草》等。宅中设有宝训堂,堂中匾额为康熙四十六年的御书,家宅之中还有双桂,双松,都有数百年的历史,特别是两棵松树,东面一棵已粗至两人合围,西面一棵小一些,仅一人合抱粗细,每一年到了开花季节,总是大的一棵开花,小的一棵结果,故称“雌雄松”。徐嘉炎特为此作记。时金相留有“雌雄松歌”。儿子杨朝藩,杨升同是岁貢,一为考授州同知,改学正,一为县丞。官任通判杨际亨的住宅“有怀草堂”也居于此,王时敏书额并记。在甪里村的西侧,有训导杨怿瓕之住宅。清代名士杨元道在甪里筑有著名的“锄餘园”,“庭前有一石鼓,质里光致,琢磨肖形,可容四,五人围坐”。被后人称之为的“甪里石鼓”,它原来是漕泾一家废墟庄园之物,杨敬所“见面爱甚,欲移置小园”,花了很大的努力才将如此沉重的石鼓运回家。后人杨家庆担心 “情知岁月去飘忽,百年事迹成鶻突。若非试作石鼓歌,石鼓与人并淹没”,特作“石鼓歌”,流传于世,而偌大的石鼓却已无影无踪……。另据记载,还有一位叫黄樞(辰如)在这里生活,以顺治十四年丁酉科考举人七十六名进取,为武进教谕。

清朝咸丰年间,有位叫卫梓材的贡生,在这里开馆行医几十年,治病救人无数,还编著了名为《云水合璧》的医案,有20卷之多。清末的沈益三也是这里开店悬壶的一位名传于史的名医,擅长疯科,自制特效药膏丸,在《金山县志》,《张堰镇志》中都对其事迹有记载,原张堰老中医郑仰贤,儿子沈肇基等都是他的学生。

 

金山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李一谔当年变卖田产,散其家财,在甪里镇上接办了云溪学堂(甪里小学),自任校长。传播革命思想,创办进步刊物,力图教育救国,后作为中共浦南特支书记,发动群众,组织斗争,这里也自然一度成为当年金山革命活动的中心,留下了革命斗争的史迹。

民国11年(1922)春,甪里小学改为公立的“金山甪里初级小学”。1937年日寇入侵,学校被毁,抗战后复校“甪里国民小学”于吴家民宅,1959年为完全小学。1966年后国家多次改造,新建,在甪里小学的基础上附有“甪里中学”。占地1780平方米,建造面积477平方米,学生有198人,教师11人。现为金安学校。

佛学教育家慧三法师(繆涤源居士)解放后也曾经在甪里皈俗生活,直至去世。他为佛学界留下了“佛学问答”,“慧三丛书”,“六离合释法式撷要自序”,“八识规矩颂讲义”,“浦东南汇福慧莲社缘起”等著作,其中“了生脱死”论文至今还是佛学院的一课程内容。

1937年日军入侵,河东商店,民宅焚毁过半,桥西側(建农界)建筑全部化为废墟瓦砾。从此小镇衰退,到解放前夕,只剩10家店铺和小贩。后因张泾河疏浚,河面加宽,甪里桥两次拆建,移址,小镇也不復存在。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1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