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2年04月11号 09点 阅读 4921 评论1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浦东部队初到浙东(三)
—— 我父亲与蔡群帆、林达的交往片断
戚 南 强
一 次“假 缴 枪”行 动
1941年6月,由于镇北首次组织抗日武装失败,中共宁属特委决定江南大碶王贺乡以维持社会治安、保卫家乡为名建立抗日游击队,为隐蔽政治面目取名“王贺乡巡夜队”,由乡长王博平(中共党员)任队长。据《镇海江南独立中队的建立》一文所述,“人员:一部分由县工委从江北龙山党支部戚铭渠处调来,一部分在江南就地组织,共20来人;武器:县工委在江南有两三支枪,又派贾德裕(县工委委员)去龙山支部和戚铭渠商量,戚取出藏着的4支步枪、2支手枪和200多发子弹,由戚、贾冒着风险,亲自从龙山送到王贺乡”。为便于公开活动,与国民党定海国民兵团谈判,归属该部称“独立中队”(简称“独中”),指导员林勃,队伍逐步扩大,发展到70多人,长短枪50多支,活跃在镇海江南地区。
同年10月28日,“独中”在青山峙村遭国民党部队偷袭,为掩护部队突围,林勃同志弹尽被俘,后又遭日寇连刺17刀壮烈牺牲。王博平同志突围后调去定海。此时“独中”处在敌伪顽三面夹击之中,处境险恶,在镇海江南回旋余地又小。特委决定由虞天石同志引领,撤到镇北,与主力部队“五支四大”秘密汇合。由于“独中”政治面目已经很红,如果由“五支四大”公开接纳,不利于抗日统战工作的开展)。
宁属特派员王文祥同志与蔡群帆、林达同志联系,并委派谢仁安同志带队,经研究,双方商定采取“假缴枪”的办法,由党员骨干内部掌握,以鸣枪为行动信号,双方发生“战斗”,“独中”士兵表面上作为“俘虏”,瞒过敌人耳目。谢仁安同志回忆,有的战士不明真相,说“老大哥怎么缴小弟弟的枪!都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怎么互相并吞?”经过内部几天的工作,部队情绪稳定,“独中”正式编为“五支队新四中队”。此次行动,保存了我党武装实力,壮大了抗日队伍,从而打开了新的局面,同时也显示了蔡群帆、林达同志的智慧与谋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