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闻史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消逝的荻山村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4月22号 07点 阅读 10506 评论1 点赞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消逝的荻山村

 

 

在浦东,我看到过不少村史,但从编写的时间来看,完稿于1992年8月的三林乡(现为浦东新区三林镇)《荻山史话》是最早成书的一部。

 

“荻山”二字的出处,经查有关文献,来自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里人陆廷谔在上海、南汇、川沙三县交界处募款建一道院,因所在地荻草丛生,隆冬时节柴积如山,故取名为荻山道院。嗣后,“荻山”作为一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二十一世纪初。

 

荻山村位置图

 

我第一次到荻山村,是2004年的5月21日,为的是编写《浦东古树》一书时,调研荻山村的2株古银杏树。调研时,有缘结识了被称为荻山村村情村史“活辞典”的支部书记金茂祥。更让我惊喜的是,一口地道浦东乡音的金茂祥书记,手捧一本《荻山史话》,动情的说:“当时印了20多份,现在只剩下这一份了。”接着,老金向我们介绍了当年克服种种困难,收集和编写史话的过程。编印的史话内容翔实,按史书的要求,共分13个章节,有关荻山的历史沿革、村落简介、政治变革、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民间掌故、民俗风情、近代人物、园林名宅,应有尽有,真可称为荻山的“百科全书”。

 

完稿于1992年8月的《荻山史话》

 

一、荻山村的名人之多名扬浦东

从《荻山史话》了解到,荻山是一个人文底蕴丰厚的地方,尤其是一个村落的名人之多,在浦东也不多见。现介绍其中的几位。

 

乔憩林(1869—1932),荻山西乔家宅人,清末秀才,留学日本期间,参加了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革命同盟会。回国后,看到清政府腐败,遂远离政界,热心创办地方教育,于1903年在家乡首创黄二蒙学堂(荻山小学的前身),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家乡教育事业。乔憩林在学堂中自任教职,不仅教贫苦孩子读书识字,还积极灌输进步思想,培育了一批国家有用人才,后又创办了“瑞龙”“实秀”等多所学校,深受当地村民的尊敬和爱藏。

 

乔憩林画像

 

汤学钊(1851—1929),获山村5队人,被称为“三林巨商”,当年经其改进后生产的“元大”牌标布曾风行北京和东北三省,以致有 “三林塘标布进京城”的民谚,并多次荣获清政府及国民改府颁发的最高奖章,1910年“元大”牌标布进南洋劝业会,获农商部银质奖章。民国初年,其在三林镇建造的汤氏民宅,现被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保护的汤氏民宅

 

姚惠泉(1895—1988),荻山村姚家宅人,乔憩林的学生。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16岁的姚惠泉毅然应征人伍,并随革命军开赶南京前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受到迫害,幸得黄炎培先生的帮助,1928年进中华职教社工作。之后,姚惠泉长期跟随黄炎培先生,积极参加各种救国革命活动。抗战时期,姚惠泉不仅在浦东大厦主持中华职业学校,还创建了中国药物建设公司(今长征药厂),为新四军运送了大批药品。尤其是1949年春,他不顾个人安危通过私交,从同乡陆根泉处获得上海四郊碉堡群分布图,并及时转报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为上海解放立了大功。新中国成立后,姚老历任苏南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民建中央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主任等职,并对中华职教社的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姚惠泉创建的中国药物建设公司(今长征制药厂)

 

姚惠滋《1900—1987),荻山村姚家宅人,乔憩林的学生。求学时期由于受老师及兄长姚惠泉进步思想的熏陶,毕业后积极开展地方民众教育,1930年担任上海三林乡民众教育馆馆长。并组织民间团体支援“一·二八”淞沪战役的十九路军,1939年随上海民众慰问团慰问皖南新四军。在新四军工作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姚惠滋在国务院农业部从事领导工作。

 

随上海民众慰问团慰问皖南新四军

 

陆根泉(1900—1987),荻山村西平小绞圈人。陆根泉在荻山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从一个普通的泥瓦工发展成上海、南京颇有名气的营造商,开设的“陆根记营造厂”,早在1934年,在上海建造了当时设施堪称一流的“百乐门”舞厅。抗战胜利后出任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设部部长,中将军衔。

 

上海解放前,陆根泉受命建造上海四郊碉堡群(后碉堡群分布图通过姚惠泉送到了中共上海地下党手里)。国民党政权崩溃后,他不愿随蒋介石到台湾,而选择到巴西定居。后陆根泉在台北市浦东同乡会担任理事,并对同乡会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陆根泉承建的“百乐门”舞厅

 

除了以上5位知名人士,还有多位名人。一个普通的村庄,能涌现出如此多的名人杰士,这在浦东地区真不多见。

 

二、荻山村的名宅、名园载入史册

历史上,荻山村,不仅涌现出众多知名人士,还有一个特点是名宅名园多,如规模较大的有斌泽堂、树德堂、敬诚堂、余庆堂等。历史记载,荻山村的民间宅院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首推陆根泉的余庆堂。1933年,陆根泉利用营造所得在家乡荻山村建造了一座花园洋房,取名余庆堂。余庆堂是一座精心构思,且具有中西建筑特色的民间宅园,占地约20亩,宅院四周高墙环绕,走进正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花园,花园后面是建材考究、精雕细刻的宅院。宅院两旁绿树成荫,西边还有一个长圆形的荷花池,荷花池北面有一幢二层的花园洋房。可惜的是,浦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近代民间宅院——余庆堂,2004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彻底烧毁。当我与张建明、陈佩芳等同志接到老书记金茂祥电话前去察看时,只见大片废墟,精美的雕花家具、门窗、隔扇等堆了一地。后浦东新区档案局副局长柴志光前去反复寻找,仅发现于庆堂的镇宅石碑“泰山石敢当”,此石现存放在浦东档案馆的库房内。

 

余庆堂镇宅石碑“泰山石敢当”

 

三林的百姓也知道,荻山出名人、出名宅,还有个特点是名园及古树名木多。随着浦东城市建设的发展,荻山村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征用,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住宅小区,现属浦东新区东明街道的管辖范围。新建的小区中,有一个起名为“古银杏苑”。据我所知,“古银杏苑”的2株老银杏被上海市古树名木办公室列为重点保护,其编号分别为0357及0502,已有170多年的树龄。历史上,“古银杏苑”的土地是三林地区远近闻名的亦园,当地人也称乔家花园。清宣统二年(1910),亦园的主人乔让木在宅后辟地20亩,广种古树名花,构筑小桥流水,成为碧荷绿波、鸟语花香的园林宅院。现尚存在“古银杏苑”大门内的2株古银杏,就是当时亦园的见证。

 

“古银杏苑”中的古银杏树

 

《浦东古树》一书中对“古银杏苑”有记载

 

二、荻山村的英烈永垂青史

荻山村还有值得发掘的红色记忆。在革命战斗年代及抗美援朝中,荻山村不少青年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4位青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烈士英名永垂青史,人们应永远怀念他们。他们是:

乔杏明 1941年入伍 新四军十八旅文工团战士 1942年牺牲

乔志祥 1948年9月入伍 志愿军五○四团二营九连副指导员1951年8月牺牲 葬于朝鲜

唐章根 1950年12月入伍 志愿军六七军二○一师六○二团七营九连战士 1951年10月牺牲 葬于朝鲜

王朝生 1950年12月入伍 志愿军六七军二○一师六○二团三营八连战士 1953年6月牺牲 葬于朝鲜

 

荻山水土养精英,荻山村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如:

汤云为 我国最早的财经博士之一 曾经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副校长

汤财兴 长期在安徽地区工作 曾任淮北市人大主任

陆德康 长期投身于国防建设 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还有……

荻山村的村名,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消逝了,但荻山的历史文化,不应被忘却。后人从《荻山史话》中,可以看到荻山的名人名事,了解荻山的昨天与今天。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8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谷梁闻史2024-04-22 09:49:14

    初知浦东狄山村,人杰地灵有名声。应谢谷梁辛勤笔,乡土史料得传承。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