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斋澄寰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一树梨花压海棠”考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4月23号 04点 阅读 10201 评论15 点赞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树梨花压海棠”考

 

柳斋·澄寰

 

 

    近日,86岁大画家范曾先生高调宣布与36岁徐萌结为秦晋。舆论哗然。有祝贺之,也有不少人引苏轼《戏赠张先》诗,嘲讽或漫骂之。其实,东坡并未写过此诗。兹略考之。

 

 

    传北宋词坛元老张先(990107880岁时,迎娶了一位18岁的小妾,于婚宴当场赋诗曰: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

        中间只隔一花甲。

 

    又传苏轼(10371101)当场作《戏赠张先》嘲之: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指白发苍苍的张先,海棠喻红艳艳的小妾。

 

    其实这纯粹是个杜撰的故事,传诵了数百年,至今不绝。

 

 

    历史的真相是:

 

    一,《苏东坡全集》卷五(中国书店版92页)有一篇七律《张子野年八十五,闻尚买妾,述古令作诗》,是写张先高龄买妾事的,但全集未见七绝《戏赠张先》一诗。

 

    二,从苏诗的题目便可知:

 

    1,东坡没有参加张先婚礼,只是听说(闻)张先买妾,不可能在婚礼现场写和诗。

 

    2,东坡写的张先买妾诗是奉“述古令”作的。述古,名陈襄(10171080),我的老家邻乡南通古城人,“海滨四先生”之首,于经筵时曾向神宗举荐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33位重臣名士。熙宁五年至七年,任杭州太守,时苏轼为杭州通判。二人有唱和诗数十首。既为至交,又是上下级关系,故陈襄可以令东坡作此诗。

 

    3,张先买妾之年为85岁,不是传《戏赠张先》诗中所说:“我年八十卿十八”。

 

    三,张先比东坡年长47岁,他们是两辈人的忘年交。晚辈东坡对前辈张先85岁再娶,不会以诗嘲讽。东坡性格虽奔放,但亟重伦理。

 

    四,张先还是苏轼的诗词老师。苏轼《祭张先文》称“余官于杭,始获拥慧”,自置于张先弟子之列。学生会写诗嘲讽老师吗?“鸳鸯被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二句,形象生动,但有失恭敬。绝非东坡所为。

 

    五,东坡七律《张子野年八十五,闻尚买妾,述古令作诗》中,并无“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二句。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名句,是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东坡无涉。

 

    唐元稹《白衣裳二首》第一首,出现“一朵梨花压象床”句:

 

        雨湿轻尘隔院香,

        玉人初着白衣裳。

        半含惆怅闲看绣,

        一朵梨花压象床。

 

    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16821735)《坚瓢集》卷一《嘲老人娶少妇》谓浙中有年六十三, 娶十六岁女为继室者,人嘲之曰:

 

        二八佳人七九郎,

        婚姻何故不相当。

        红绡帐里求欢处,

        一朵梨花压海棠。

 

    是褚人获发明的“一朵梨花压海棠”句。

 

    清康熙朝学者刘廷玑(16321685)在《在园杂志》中写道:

 

      春日按部淮北,过宿迁民家,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主人叶姓,由博士弟子员而入太学者,人亦不俗。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红艳绝伦。因忆老人纳妾一绝:“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不禁为之失笑。

 

    这才有了“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句。版权当属于刘廷玑。

 

    之后,如《北华月刊》、《寄庐茶座》、《拾慧篇》等书,都有类似“老牛吃嫩草”的故事,主人公与诗句不尽相同。最后不知哪位好事者,融铸诸说,张冠李戴于苏轼与张先身上。吠影吠声,以讹传讹,成了广泛流行版本。

 

 

    胡适有“历史是最听话的姑娘”说,顾颉刚有“历史层累”说,都是揭示历史真相在流传过程中的失真现象。民间的说法更形象:从村东头“张三死了羊”,传到村西头变成“李四死了娘”。

 

    还有一种现象是:谣言传了几遍成真实,谬误重复几遍成真理。《战国策》说:“市本无虎,明矣;然三人言,便成虎。”(市里无老虎本来谁都知道,可是如果有三个人都说有虎,那大家就相信有老虎了。)戈培尔说:“谬误重复一百遍 ,便成真理。”被称为“戈培尔效应”。

 

    蕴藏于古今典籍与社会生活中的假象,比比皆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名句,传为东坡之作,不过是影响较大的假象而已。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柳斋札记2024.4.20

 

    【附】

    图片六帧

 

 

 

 

      张先(900—1078),宋初婉约派代表诗人。

 

 

 

      张先于熙宁五年(1046)作娟本设色画《十咏图》,系吴兴太守马太卿和六老于南园聚会的写照。有乾隆手书“诵芬写妙”,有陈振孙、鲜于枢、脱脱儿等名家题跋,还有贾似道、嘉庆、溥仪等的加印。清亡被溥仪潜运往伪满。1995年溥仪卫士长裔孙王某,携《十咏图》来京出售。嘉德定为伪作,出价一万;翰海秦公定为真迹,于10月3日上拍。终以1980万被北京故宫收回。

 

 

 

      北宋诗人苏轼(1037—1101)

 

 

 

      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版)

 

 

 

      《张子野年八十五,闻尚买妾,述古令作诗》(《苏东坡全集》卷五第92页)。张先,字子野。陈襄,字述古。

 

 

 

      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陈襄(述古)、苏轼等同游杭州石屋洞,东坡题名刻石榻本(梅王阁藏)。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占峰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6人点赞

本文作者

柳斋澄寰

我的田野是时间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柳斋澄寰2024-04-26 02:33:02

    上海籍加拿大王缨老师来信:去伪存真。需要更多像四叔一样的学者。

    举报

  • 柳斋澄寰2024-04-26 02:32:33

    原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田晓耕:精辟透彻,一目了然。

    举报

  • 浦江客2024-04-24 10:16:22

    拜读大作,探颐索隐,钩深致远,获益匪浅!

    举报

  • 阿敏2024-04-23 18:39:07

    拜读大家博学文章!考证严谨,有理有据,学习受教了!

    举报

  • 柳斋澄寰2024-04-23 12:36:58

    中国艺术学院博士、画家金维久先生说: 张老《"一树梨花压海棠”考》,非常严谨,有理有据,此为真学问也。我拜读后,恍然大悟,受教了。感恩感谢!

    举报

  • 木凡2024-04-23 12:11:05

    四叔考究,有底有蕴! 张子野与苏东坡的师生情,岂能以八卦野史辱没尊师敬道。 喜欢张子野的词,比如《御街行》:“夭非花艳轻非雾。来夜半、天明去。 绿苔深径少人行,苔上屐痕无数。天把多情付。” 感谢四叔!

    举报

  • 柳斋澄寰2024-04-23 10:05:19

    香港老画家简先生评曰:一目老人效应,斧正千年孬史,札记体创新意,柳斋妙胜容斋。2024.4.21.晨

    举报

  • 柳斋澄寰2024-04-23 09:23:52

    一泓清泉:真是博学呀!好有深度的一文章!

    举报

  • 国强2024-04-23 09:17:58

    一则以假乱真之句,经四叔层层拨乱反正,还其真面目。作者学识渊博,考证严谨,以史为鉴,揭示,警惕当今社会存在的谬误之说。

    举报

  • 书虫2024-04-23 07:02:51

    借助名人名句嘲讽某一事件,自古有之,亦是当今的文化现象,以引得轰动效应。只是以讹传讹,混淆视听,那就贻笑大方了。佳作不仅廓清了迷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更领略了四叔学识渊博,考究严谨,令人大为敬仰!

    举报

  • 占峰2024-04-23 06:39:29

    文晶:你四叔这篇文,学术性强,考证缜密。学习了,谢谢!

    举报

  • 柳斋澄寰2024-04-23 05:54:03

    北大张亚年:一座书山一颠峰,一篇札记一发现。

    举报

  • 占峰2024-04-23 05:16:47

    风流千古事,挑灯数夜考。

    举报

  • 杂食/老牛。2024-04-23 05:02:57

    早啊!是的。多谢!先生:多谢!云山雾罩也————多谢!学习了。多谢!祝福您:老当益壮也!

    举报

  • 黄新2024-04-23 04:20:57

    拜读!谢谢分享!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