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22号 20点 阅读 1612 评论2 点赞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按:南京市北京东路的和平新村,是个特殊的居住小区,也曾是我身着戎装时长期居住的地方。为了和平事业,在那里有身经百战。殊死搏斗的老前辈、老英雄;有一生磨炼苦功、枕戈达旦的老战友、老同志;当然也有继承传统,后来居上的老部下、后来者。我的战友陈汉忠,最近在《首都文学》发表一篇《有个新村叫“和平”》。在文章最后,用我的一段话深化主题,使我感到很荣幸。现转载如下(有所删节),以飨各位。
有个新村叫“和平”
陈汉忠
在古城金陵北京东路上,有一座并不引人注目的居民新村。大门口,两栋略显陈旧的民国建筑依街而立,几枝爬山虎攀墙而上,斑驳的身影给人一种沧桑之感。一条沥青马路穿越白玉兰林荫道,消失在绵延的明城墙下。
早些年,这里有荷枪的战士肃立,如今己改由身穿制服的保安把守,不变的是秩序依然。还有大院门口围墙上那块镌刻着“军事管理区”大字的铜牌,一如既往地坚守着那份威严与神秘。和平新村,一个令人期待的名字,一个从诞生之日起就被铭刻在小区人心扉上的使命。
一
1950 年 8 月 1 日,华东军区空军在小区对面的飞机楼成立,从此,这个叫和平的新村就成了他们的家属院。进进出出的人们,不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就是战功卓著的英模。军区空军第一任司令员聂凤智是和平新村的常客,他说,和平新村这个名字好啊,和平是军人对人民的承诺,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将军对和平的诠释很快得到了应证。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党中央毛主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被美帝强盗行径激怒了的和平新村人重新出发,奔赴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
1952 年 9 月,中央军委任命聂凤智为志愿军空军代司令员,统一指挥志愿军空军的作战行动。以和平新村人为主体的军区空军指挥机构随司令员一起挥师朝鲜。抗美援朝的日子里,我区所属及指挥的部队胜利完成了掩护交通运输线,保卫重要目标和配合地面部队作战的任务,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和模范人物。
让今天的和平新村人引以为豪的,就在这场空战中,小区人也大显身手,创下辉煌战绩。曾在和平新村居住多年的二级战斗英雄高月民,每每回忆起当年轰炸大和岛的惨烈战斗,常常禁不住泪湿衣襟。大和岛距鸭绿江约 70 公里,直接控制着我军后勤运输命脉鸭绿江大桥。1951 年 11 月 30 日,彭德怀司令员命令,攻克大和岛,彻底剿灭岛上敌军和雷达设施。飞行大队长高月民领命出征,36 名战勤人员,分乘 9 架轰炸机,突袭大和岛。临近目标时,美军数十架野马式飞机升空拦截。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敌机密集的炮火,高月民率领他的大队边打边飞,不顾一切地逼近大和岛。见志愿军战机临空,岛上的高射炮也吐出一串串火舌,面对如蝗的弹片,高月民和战友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一颗颗重磅炸弹,带着复仇的怒火,在大和岛炸起漫天大火。仅仅 9 分钟,大和岛守军被炸得人仰马翻。胜利的旗帜插上大和岛,但高月民大队的战鹰只有 5 架返航,31 名战友血洒长空。
许多年以后,高月民依然念念不忘这场惨烈的空战,念念不忘许多牺牲了的战友,张孚琰、毕武斌、李祥华……他报出一个个战友的名字。其实,在和平新村,朝鲜空战中建立赫赫战功的高月民依然是小字辈,从门口的民国老建筑,到明城墙下的小楼里,老红军老八路比比皆是。曾任军区空军司令员的袁彬,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参加红军,曾五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在和平新村的日子里,他不止一次地感叹,为了今天的和平,我们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空战中,出任空三师师长的他,勇挑重担,敢碰强敌,带领部队创下了极为辉煌的业绩。毛泽东同志得知了他们的战绩后,十分高兴地写下了“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的亲笔嘉勉。那个常常在门口转悠的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王明礼,精巴瘦削,皮肤黝黑,走起路来慢悠悠的,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到他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英雄。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老头儿,早在川陕根据地反六路围攻时就参加革命,后来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还在西路军艰苦作战。他当团长时重伤昏迷被误以为牺牲放进棺材,坑都挖好了,因正在指挥作战的师长说要见他的爱将最后一面而未埋。没想到夜间一场大雨,竟把躺在棺材里的他浇醒了。死里逃生,才让和平新村有幸接纳了这位老英雄。
相对老和平新村人,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林毅和他的妻子志愿军老战士周群,在和平新村住的时间不算太长。林主任身材高挑,举止儒雅睿智,说话彬彬有礼,他妻子周群则活泼好动,快言快语,且乐于助人。林主任是抗战老兵,曾激战济南,歼敌准海,渡江南下,攻克上海,与夫人相识于抗美援朝烽火中,先后参加了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和金城战役,让无数国人泪目的著名“冰雕连”就是他的生死战友。前些年,老俩口移居广州,但金陵古城这个叫“和平”的新村,一直是他们的牵挂。林毅主任新近出版的专著《旅途漫笔》,开篇就是《想南京》,而对和平新村的眷恋和怀念,更是他无法绕开的话题!
二
时间的激流送走了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叫“和平”的新村也阔步迈进了崭新的时代。最初的华东军区空军后来改称南京军区空军,眼下又成了东部战区空军。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和平新村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是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
那个常常在和平新村门口与大伙聊天海侃的孙抗援,曾是一名英俊的蓝天骁将,眼下老了,白发爬上了两鬓,身体也有些发福了,但每每说起飞行和空战,依然神采飞扬,精神十足。这位憨厚的东北汉子,参军入伍后,成了空军著名的王海大队飞行员。抗美援朝空战中,王海大队击落击伤敌机 29架,创造了 15 比 0 的辉煌战果。循着先辈的足迹,他苦练精飞,先当大队长,很快又当了团长。那年,空军组织航空兵部队轰炸射击比赛,孙抗援凭着平时练就的硬功夫,以命中率高达 95.8% 的好成绩夺
得空军歼击机火炮第一名。这一年,他的团队跨入了空军“甲类团”的行列。
孙抗援训练有一套,这几乎是上上下下的共识。为了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上级决定调他到一个由 3 个单位飞行员组合的飞行团任团长,要求半年内形成战斗力。孙抗援二话没说,走马上任。他结合训练实际,对组训方式进行全面改革,部队战斗力迅速提升。早春二月,团队从外地归建,这本是一次常规的转场。可孙抗援却提出了先紧急出动,转到预定机场后迅速升空作战的设想。这在部队历史上尚属首次,有人劝他还是稳当点好。孙抗援回答,飞行团不是仪仗队,如果打不了仗,这个部队要他干什么?就这样,孙抗援三年带出两个“拳头团”的往事一直在部队传为佳话,他也被空军树为“空军优秀飞行人员标兵”,荣立一等功。自然,他也成了和平新村人的骄傲。
如果说孙抗援是带兵的将才,那与他同住 3 号楼一个门洞的牛胜祺则是南空部队“管天”的高手。有一次由总部牵头组织的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正值黄梅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复杂多变,牛胜祺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他用尽浑身解数。数以百计的云层图表和各种数据,汇聚在他计算机般的大脑里,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天气预报方案,保证了任务圆满完成。4 栋的金才龙被誉为“战鹰神医”。他特爱整洁,无论出门办事或上街买菜,他都衣冠端庄,皮鞋擦得锃亮,头发也梳得一尘不染。他是部队上下公认的维修飞机的高手。那次有架战鹰趴窝,分析是自动系统出了问题,七八个机务人员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可故障依然存在。老金被请到了机窝里。听完介绍,他又开机听听声音,脑子里一阵急速旋转。他指指那个继电器盒,把第 3 继电器换了。大伙半信半疑忙乎了一会,一试,好了!
三
和平新村小院不仅军事指挥、军事技术人才辈出,还是个军旅文学作家荟集之地。电影《战上海》编剧柳特、电影《大转折》编剧王玉彬、王苏红夫妇,都曾在和平新村居住多年。张嵩山住进这个院 3 栋时,已因中国报告文学名篇《一个傻子和一个瓜子市场的兴盛》和电视连续剧《壮志凌云》,而成为享誉军内外的优秀编剧、一级作家了。那年春节前夕,当过知青、制药厂工人,当过空降兵战士的张嵩山又接过反映空降兵战斗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垂直打击》创作任务。当时和平新村人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张嵩山却把老婆孩子打发回老丈人家,独自猫在书房里写作,一天只吃两顿饭。战友送来一碗红烧羊肉,他一分为四,加入白菜粉丝做成烩菜,边吃边赞叹其味鲜美,人间罕见。和平新村春深日暖时,他如约完成剧本创作,付诸拍摄。此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大获好评。同时亦被朝鲜政府买进。据媒体报道,每到周末播出《垂直打击》,平壤万人空巷,争相观看。就在明城墙下,就在这个叫“和平”的新村里,张嵩山文思泉涌,键盘声不绝于耳,又相继完成了24 集电视连续剧《大龙脉》剧本(央视八套播出),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渴望决战》和《跟随毛委员出安源》。2010 年秋,中国作协、总政宣传部、空军宣传部和北京出版集团在京联合召开研讨会,对堪称张嵩山纪实文学巅峰之作的《解密上甘岭》进行研讨。此作接连荣获包括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多项省以上文学奖项。
和平新村内与张嵩山仅一路之隔的 2 栋业主袁晓刚,并非地道的文化人,他在部队当过团长,后来在军区空军机关当处长,在村民们眼里,晓刚只能算军事或管理干部,但晓刚却偏偏别出心裁,在不经意间,写出了一本近 30 万字的传记文学《鹰击长空》,给和平新村人不小的惊喜。晓刚的父亲袁彬是和平新村的老居民。老人家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屡建功勋,在晓刚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父亲辞世后,晓刚萌生了为父亲写一本传记的念头。他以父亲参与的长征为主线,结合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收集了数以百万字的资料,采访了许多与父亲并肩战斗过的叔叔阿姨们,甚至重走长征路,雪山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长篇传记《鹰击长空》也得以问世。
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今新一代和平新村人和他们的先辈一样,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每每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人们忘不掉,1995 年金秋,台湾海峡风急浪高。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捍卫改革开放成果和发展利益。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决定在东南沿海某地展开一场近似实战的三军联合登陆作战演习。号令下达,和平新村人几乎倾巢出动。居住在和平新村中间那栋小楼的业主,时任军区空军司令员谢德财,带领机关指挥系统前推一线。数万大军隐蔽在海天深处和山坳丛林,待命出击。时针指向“ T”时,随着谢司令员“出击”的命令,空中惊雷滚动,歼击机一马当先,轰炸机凌空出击,强击机低空俯冲,目标区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战斗结束,空军飞行部队百分之百准点到达,轰炸射击百分之百命中目标,受到观摩的中央军委领导好评。
98 之夏长江流域的抗洪经历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但和平新村人回忆起那段岁月依然津津乐道。那年 8 月 7 日,汹涌的洪水在长江大堤九江段撕开一道缺口,党中央,中央军委紧急号令,严防死守,堵住缺口!南空部队奉命上阵。当下居住和平新村,时任南空副司令员的袁亚军被委任为抗洪前线总指挥。8 月 8 日,远在南京的一拨和平新村人和南空机关人员一起,星夜兼程,赶赴九江。在抗洪一线,袁将军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战洪峰,扛沙包,堵泡泉,参加了争夺抚河,保卫九江,大战二十四联圩,激战益公堤等激烈战斗,使南空部队守卫的 67.7 公里的岸堤安然无恙。说起 98 抗洪,就不能不提及南空机关赴九江抗洪一线报道组。抗洪的日子里,他们的快速突击是出了名的。东方破晓,他们在九江大堤寻觅南空官兵抗洪的足迹;中午时分,他们已在数百公里外的鄱阳湖畔与抗洪官兵共进午餐;落日西沉,他们又出现在护卫京九大动脉的永北大堤上。
我与摄像师李国才同住和平新村。40 多年前,我们几乎同时调入南空宣传部,他搞摄影,我做文字。后来他又扛起了摄像机,成了央视驻南空的记者站长。国才身材瘦削,黑发天然卷曲,一副帅哥模样,只是常常皱着眉,只有在点起一支香烟吸上时,脸上才会露出笑容。也许是职业使然,每每扛起摄像机时,他总会在脖子周围揉来揉去,拧着脖子嘀咕这酸那疼的。就这样扛着扛着,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也从当年的摄影干事,扛成了业务精湛的师职军官了。这不,我们俩还像当年一样,一个文字,一个摄像,配合默契,抗洪期间,他东奔西跑,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坎坷不平江湖岸堤上,拍摄了如《大堤上的婚礼》《特殊慰问团》《酸枣树下的坚守》等十几条电视新闻,陆续被央视及驻地省市媒体播出。电视采访讲究现场效果,以至让我这个做文字的也跟着沾光。那天在永北大堤下采访拍摄《大堤下的无人超市》,我被赶鸭子上架临时做了回主持人。面对镜头,我这满口的海门普通话实在拿不出手,无奈只好滥竽充数了。好在李国才说,没问题,这画面真实。新闻在央视播出后,好几个同学打来电话,让我很是得意了一把。抗洪结束,报道组成绩斐然,军内外共发表各类稿件 300 多篇,其中《解放军报》17 篇,中央电视台 18 条,空军报头条 8 篇。还在蓝天出版社出版 20 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洪水中那片蔚蓝色》。
岁月荏苒,世事沧桑。然而,只要在这个叫“和平”的新村里居住过的人,无论生活的激流把他们冲向哪里,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始终是他们不变的信念。一位名叫丁海椒的和平新村人,转业后去了上海,前些年他去美国,参观著名的西点军校。在军史馆里,他对一百多年来美国人发动如此之多的战争感到震惊。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面前,无论抗美援朝还是援越抗美,美国人每一次都碰得头破血流。感慨之余,他在媒体发文:在历史的回望中,才能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我希望世界永久和平,没有战争,但如果有人一定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解放军永远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就是这个叫“和平”的新村,这就是这个叫中华的东方大国,对和平始终特别热爱,对胜利永远充满自信。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