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30号 21点 阅读 907 评论0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针对小行星对地球的潜在威胁,科学家目前提出了三种主动防御手段,即动能撞击、引力拖车和核爆偏离。
利用航天器高速撞击小行星,瞬间改变其速度,再通过时间积累,使其轨道逐渐偏离地球。
2022年9月美国航天局曾实施对小行星定向测试任务,成功撞击了一颗小行星,使其轨道周期缩短了2分钟。中国未来的天问二号探测器任务中,也将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并进行直播和在轨效果评估,争取实现世界首次在撞击前-撞击-撞击后全过程的对小行星探测。
不过,航天器撞击的小行星的速度改量极小,往往需要具备较长的预警时间,才有机会显著偏转其轨道。
就是航天器在小行星附近长期运行,利用引力作用,缓慢改变小行星轨道。理论上,数吨重的航天器在距离直径100米级的小行星100米处盘旋飞行,持续引力牵引数十年,可以使小行星轨道显著偏移。
利用核武器爆炸摧毁小行星,或在小行星附近引爆核武器,“蒸发”小行星表面物质,推动其偏离轨道。这种方法更适合在预计时间仅有数周至数月的情况下使用。
理论上,针对直径100米级的碳质小行星,单枚100万吨TNT当量的核武器就能摧毁。但核爆后会产生放射性碎片或小行星残骸,威胁仍不可忽视。
总之,三种方法各有优劣,需要在多种技术支持下协同发挥作用。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效果图
信纸作者:习之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