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守护民间记忆
公众号《私人史》上推荐的100篇回忆录,我每天一文,昨天看完了。100篇,从黄宗英的《命运断想》开始,以霍秀的《路在何方》收盘,作者囊括了学者、作家、艺术家、工程师、教师,有很多名人,也有不那么出名的;这个 公众号创建的宗旨,只有一句话——“守护民间记忆”。
“守护民间记忆”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民间记忆”太重要了,就好比说“保卫祖国”太重要是因为“祖国”太重要了。最近一件事让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
我写了几篇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三年”,说到当时的饥馑惨状,也提到了作家莫言涉及那些年代的作品里的一些细节,包括他家乡有些饥民以煤炭充饥,活活撑死。在几百条跟帖里,绝大部分都提到了自己经历或耳闻目睹的那些惨不忍睹的史实,但有些跟帖说我是“胡说八道”,“胡编乱造”,甚至连带把莫言也骂了进去;他们的共同疑惑是:这怎么可能呢?
这怎么可能呢?偏偏不光是“可能”,而且是真真实实地发生在60多年前的神州大地;我不陌生,因为我所在的农场,多一半的职工是从那些农村里逃命出来的,他们每一位的故事都可以说上几个夜晚,我听着也陪了许多眼泪。
我想,发问“这怎么可能”的应该是年轻人了,他们是在蜜糖罐里长大,遵循的是主流文化——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完完全全超出了他们所能够想象到的最大范围,他们的疑惑可以理解;然而仅仅是几十年前的事情,竟然被遗忘得一干二净,实在是很可悲和可怕的呀!
于是就有了“守护民间记忆”的提法。
自古以来历史便有“正史”和“野史”之分,前者是官方编撰,后者是流传在民间的。前者“高大上”,后者充满着烟火味。前者是历史的骨架,抽象、概括,后者是细节、是血肉,丰满、生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间记忆”当属于后者吧。
民间记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正史”往往不能正确地描绘和评论历史,很容易便遭遇到了剪裁、重组、歪曲、美化、淡化、屏蔽和捏造的处理,尤其是历史教学这一块更加是重灾区;而“民间记忆”虽然零碎、片面、不严谨,但是当它们汇总起来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让历史在几经摧残以后,还能保持原貌。缺少了民间记忆就不是真实的历史。
“民间记忆”所以需要守护,重要的原因是有些人不愿意提及、触动那段历史;还在于大多数当年的“受难者”也不愿意回首往事,尤其是当他们好不容易摆脱噩梦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怎么乐意去揭开伤疤,撒上“文字的盐巴”呢?更别说什么对着自己的后辈“痛说革命家史”了,何况那些正在享受着生活的后辈也不愿意听你叨叨那些“陈芝麻烂事”了。“民间记忆”的中断并不是危言耸听。
“民间记忆”需要的不仅是“守护”更需要“抢救”,就像前几年发起的“抢救老兵”一样,因为还存有那些记忆的老人已经处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把这些经历说清楚、写下来的就更加少了。
《私人史》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它汇总了许多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的回忆录,它大大丰富了我对20世纪中国的认识,我不奢望今天的年轻人对它感兴趣,但是相信它的价值总有一天会得到历史的承认。因为历史从来不光是历史,它是未来,更是现实。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