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7年10月09号 19点 阅读 37351 评论14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小议“七上八下”年龄浅规则
——浅析博客减少缘故
任华龙
“七上八下”这个词汇好像并不陌生,是在党中央召开党代会时,确定中央政治局常委年龄规则,上一届常委67岁能留在常委,68岁不留用。
到底什么年龄可以留用,还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年龄老化是有一定规律,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某项问题处理上需有一个界限,正像男同胞60岁退休,中央常委就确定“七上八下”或有新的规定。
我们写博客、制作音画,是否也有年龄浅规则,我在九九网时间长了,熟悉不少朋友,好像似乎也有一个“七上八下”浅规则,“即77岁还在写博、78岁离开网络”,这个规则不是那一个人制定,而是自然规律渐渐形成。
处于这个年龄老人思维确有些迟钝、视力逐渐衰退、不宜久坐,身体常有微恙,渐而离开网络,我能列举一些实例。
九九网早期顾问杨宝裕老师,我在《记实写作班》上课熟悉他的,他一口纯粹的浦东口音,上课很生动,给我们介绍他陪同林放先生在豫园喝茶经历,林放先生指导他怎么写文章,宝裕老师整理提出“三、三制”,要求写完文章后:“读三遍、修改三次、压它三天”。这个写作方法非常实用,我在老师提出“三三”基础上增加了几倍,好的文章压它几个月,用时间鉴定确保稿件质量。此文就修改10多次,已压了几个月了。
我欣赏宝裕老师教学,那年上课时他说:我今年78岁,还希望能讲课五年,当时我听了就感到有点吃惊,这样年龄老人怎能规划五年呢!结果老人外出跌了一跤,治疗好长时间,在网上发过一次文,多年未见,我时常挂念。
王肇熹老师他跨过江、杠过枪,是最可爱的人,参军期间见过毛主席、朱德总司令,他没有任何迹象患了肺癌,咱俩相约在网站三周年时见面,那天他非常高兴,我们还念叨着宝裕老师,他说:“78岁好像是人生关键年龄。”,那年王肇熹老师正好78岁,我们相约在网站四周年再相会。但是他与癌症抗争几个月离开了我们。当然,王老师患有癌症是一个特例。
音画爱好者王俊池老师,他的音画技能很好,多年前我们在网站见面,我询问他年龄,我听了有点惊讶,那年他已77岁了,我小他好几岁,敬佩他学习精神与精湛的技艺,不久渐渐淡出视线,也可能有其它爱好与兴趣,这个年龄似乎不适宜长时间在电脑前也是对的。
曾遇老师是一位画家,是九九网尊敬的大姐,她才艺出众,她每篇博文总是精心设计与制作,给人一些启迪,因而我喜欢与大姐交流,她对人真诚、热情、坦率、诚恳,我们在网上经常交往,她常发一些资料给我学习,她年长我一岁,是九九网大姐。去年她告诉我:由于健康的缘故不宜上网了。我明确告诉大姐:身体最重要健康第一,必须听取医嘱。
最近又有好几位小我几岁好友,友情地告知由于健康缘故,暂离了银屏。
我已处于“离七靠八”时期,与我同龄的王国杰老师提出一个新词汇:“稀耄之年”,即从古稀年龄已向耄耋靠近,作为男士这个年龄已近上海期望边缘年龄(上海男士期望年龄80、女士85)。
我提出这个问题,也符合我国健康指标,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告诉我们,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岁;203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文件还强调: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行列。
网上不少朋友,已经达到2030年的期望年龄,身体若有不适应网络活动,退下来进行其它休闲方式也完全正常的。
以上叙述仅是一般规律,也有特殊个案,进入耄耋之年焦溪老师,他年长我几岁,勤奋耕耘诗篇连连,前一时期稍有微恙作了调正;劳仁老师年过九旬,是革命前辈具有特殊毅力,多年坚持发博;八十一梦老师是最年长的前辈,还在网上勤奋耕耘,已经编辑三本书,与他运动健将父亲体质有一定关系,还有良好心态。
现在老年网发博、浏览、点评,明显减少,老人逐渐退离网络,又没有“年轻人员”补充,出现这样情况,并不奇怪。
写博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一个人的兴趣能够稳定五、六年很不错了。我不喜欢这个兴趣,又有新的兴趣去替代,完全是正常的现象。
老人兴趣转移,不要轻易作为人品去评论;老人写博兴趣减弱,更不要简单对网站爱与不爱去挂钩。
几年写博体验,它既是一项休闲,又是一项繁重脑力劳动,写博客、作音画,刚入门可以随便写一些、画一点,进入成熟期,有了一些知名度,再也不能马虎,不然给自己炸锅。
戏剧演员有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看到仅是台上一分钟表演,不知他在台下化了十年时间磨练。
同样道理一位好老师在讲台45分钟,他的文化沉淀与积累必须是几十倍、上百倍45分钟,这是隐形的精神消耗。
写博客、作音画也是如此,以音画制作为例,我从ps软件安装、把二张照片能够合成一个画面,化了整整半年时间。
学习音画六年中,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在电脑前思考与琢磨,又凝结了众多老师辛勤的教学,才能完成一张简单的习作。
为了博文与音画质量保证,我调正了休闲方式,练琴时间少了,散步时间短了,几年不看连续剧,停止其它娱乐活动。这种博客、音画制作已不是单纯的休闲,应是艰巨的脑力劳动与精神消耗。不少朋友告诫我,要我调正节奏、改变休闲方式是完全正确。
从这个角度来说“七上八下”是有些道理,也是一个规律,我们已处于边缘人物,曾经为繁荣网络文化做出了贡献,必经珍视自己已处于“离七靠八”稀耄时期。
前一时期九九举行年会,参加网友不少,我从2011年2月进入九九,每年总参加年会,九九一直给我一些鼓励。这次好几位网友提醒我参加,管委会小燕子老师在我博文上,再次邀请期待年会相见。我再三考虑目前年龄与健康情况,难以承受12小时以上活动量。
今年《缘梦网》组织网友座谈会,近来身体不听使唤,不能久坐、又不能长时间行走,听力衰退交流不畅,还是决定网上发文比会上交流更好。
现在网站发博频率较高的,仍是不少古稀老人,这些老人有的还能延续网龄、继续发文;有的可能有这样、那样情况随时搁置、停顿;有的远离网络学会放弃,这是一个理智的选择,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因而我思考:网站应该创造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对已处于耄耋之年网友,创造一些宽松环境,给予更多的鼓励;欢迎“高龄”老年朋友,离开了网络后,再回来走走、看看,在那里会友、叙旧,他们无需节奏,随意发些小文、作一些小画,作品里即使有些瑕疵,仍能获得善意帮助,并能获取一些勉励。那么“高龄”老年朋友仍会进入网站休闲、浏览,有可能突破“七上八下”浅规则。
信纸作者:华龙
老师上午好,欣赏您的精彩主题佳作,祝秋祺温馨快乐!!
华龙
我进入网络比较晚,70岁以后才写博客,感到那时精力充沛,现在确实力不从心,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老年网发博人数有所减少。欢迎您经常指导!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