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5月21号 12点 阅读 11730 评论42 点赞6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从小黄狗病了谈起
孙女放学后吵着要我去找“小黄狗”,她把一大包可回收垃圾放在门口,催我和她一起去。“不要去了,小黄狗病了”。我把不要去的理由告诉她,可孙女就是不相信。“怎么小黄狗病了几个月,还没好?”
这时,我细细一想,几个月前,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来到小区,开启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新模式,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小孙女毎周一次去“喂”小黄狗,为此我也写过博文《小黄狗》,对其大加赞赏(见本人老小孩博客3月12日博文)。可好景不长,使用没多长时间,却因“故障待维修”足足病假二个月了,还不能恢复正常回收功能,难怪小孙女不会相信。现在垃圾分类回收机像件摆设,只见躯壳,竖立在小区的小广场一侧,真有点煞风景。
如果在以往,我不会去关注这类事,也不会对其评头品足,但作为“春申晚霞”网宣队一名成员,我今天却忧虑了。“垃圾分类新时尚”成为上海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时,竞会发生这样不协调的事情,真有点不可思议。
由此联想起当前开展的贯彻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推进活动中,出现不能尽如人意表现,更令人担忧。
一是“宣传轰轰烈烈,效果却不理想”。
现在整个面上的宣传真可谓大张旗鼓,网络、广播、报刊全方位,横幅、黑板报铺天盖地,宣传舆论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但有些地方却还是冷冷清清,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或留有死角;垃圾不分类者我行我素。
二是“上头热,下头不热”。
领导管理层热情高涨、热火朝天,真有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但有些地方的基层却热情不够高、劲头还不足,没有自觉行动,习惯于生活老习惯;
三是“群体热,个体不热”
应该承认在机关,学校,商业区、写字楼等人群集中的地方,无论是宣传工作,还是实施情况总体良好,但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散居、散户,偏僻冷落的边缘地带,气氛不浓烈,有点与世隔绝,不冷不热。
四是“难点不破,热点不热”。
一部分居民区、公共场所与已无关,藏在背街小巷中的大量小餐饮店无人问津,在全市范围内还没有亮点频现,推行新时尚还缺乏能起示范作用的典型样板引领。
五是“硬件不到位,管理跟不上”
在一些地方垃圾分类的硬件还没到位,怎样分类缺乏具体的指导。
我们应该及时医治小黄狗临阵躺倒不干之病,让小黄狗早日出征,更要尽快消除当前大气候下不协调现象。
离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垃圾分类是一次革命性的绿色转型,是一件非做不可的大事,是一场攻坚战,没有退路,时不我待,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和耐心。希望我们的执政者、管理层静下心来,看到存在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不容置疑,这项运动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而决不只是管理层,决策层、领导机关的事情;执行的主体是广大市民,整个城市、全社会。贵在落实,难在坚持。要正视出现的问题,瞄准热点、难点,敢于啃硬骨头,要克服一头热、一头冷,顾此失彼等倾向,要硬件软件一起上,要一盘棋,上下一股劲,进一步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不仅仅是宣传上的轰轰烈烈,更要将各项实际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以上一孔之见,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信纸作者:晓风残月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