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涯皆有缘.....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电视杂忆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10月03号 12点 阅读 10866 评论9 点赞1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电视杂忆

 

      一根木棍直立车帮,一块“高价回收冰箱彩电手机电脑”的纸牌旌旗般张扬,字写得歪歪扭扭,伴有闪电符号的“高价”二字尤为夸张醒目,电音喇叭不知疲倦地鹦鹉学舌。破烂王抽烟翘腿,不徐不疾、悠哉悠哉,驾驶“三马子”走街串巷,这是小镇常见的街景。

     地下室一台老旧电视机,布满灰尘,破烂王瞥上一眼:“十块”,干脆得绝不拖泥带水,一副“爱卖不卖”的不屑表情。

     30年前2735元凭票购买的19寸“昆仑牌”彩电,少女般光鲜照人,30年后人老珠黄变成废品,10元成交,完成了它曾经辉煌的使命。

     夭折了的一段爱情,它也是诱因。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同悲,母亲把我领进工厂看电视追悼会,头戴围巾、一脸阴郁的江青的特写镜头,记忆中尤为深刻,感觉那个女人像格林童话中的狼外婆。

     那应该是我第一次看电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电视机尚为奢侈品,除了单位,普通百姓家有黑白电视机的寥寥无几,彩色电视机更是天方夜谭。贫富有别,八十年代后期才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电视机,富裕家庭早已提前享受数年。脑洞大开者当年还设计了一块由三种颜色组成的塑料膜,挂在电视屏幕前,权当“假彩电”,照样看得津津有味,心理上也获得了一种“有了彩电”的满足感。

      当年 “牡丹”、“北京”、“金星”等国产品牌电视机凭票供应,“一机难求”,也滋生出疯狂的电视“倒爷”。青春美少女“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日本电视机广告如雷贯耳、铺天盖地,东芝、夏普、日立等日本货在色彩、饱和度、音质等方面远优于国产电视机,国人趋之若鹜。当年姑姑家在北京侨办工作的大表哥,用外汇券给家里买了一台21英寸的“松下”彩电,镀锌金属按键、漂亮的栗色木纹面板,成了家属院第一台进口彩电,为一家人生计劳累奔波一向脸上鲜有笑容的父亲喜形于色、笑逐颜开。那时母亲单位恰好分得一间新工房,可谓双喜临门。家里那时新打了几件家具,电视机放进被父亲油漆得油光铮亮的电视柜中,一家人围坐在折叠圆桌旁庆贺了一番。

    “好马配好鞍”,如果把电视比作一匹马,电视天线就是一副鞍。没好鞍的马,显不出威风。电视机对电视天线而言,如同鸟翅与空气的关系。当年家家户户需要自己架设电视天线,比起邻居家屋顶竖起的摇摇欲坠的破竹杆上易拉罐做成的天线,电工出身、动手能力极强的父亲用镀锌钢管焊接的天线杆子,威风凛凛固定在院子里,超出屋顶十几米,鹤立鸡群,铝制天线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泽。可由于居家院落距离小镇的电视转播塔太远,信号极弱,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图像,过不了几分钟,便会玩起迷藏的游戏。图像雪花点点,隐隐约约数条水平干扰条纹上下滚动,不绝于耳的刺啦声令人烦躁不安。于是转动天线以接受最佳信号便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我顺着木梯跑到房顶,攀上缘下,但即使天线360度旋转,信号还是若有若无,只让人精疲力尽败下阵来。频道也极为有限,除了河北台、邯郸台,央视的节目几乎收不到,唯一清晰的节目是央视一套播放的巴西电视剧《女奴》,晚上父亲会守着电视头枕沙发鼾声四起直到荧屏上一片雪花。想想也真是委屈了那台“松下”电视,英雄无用武之地,它在我们家几乎成了摆设,真替它憋屈。

     矿区一位同事36元买了一副室内蝶形天线,说效果不错,让我拿回家一试。天线装在当年流行的用硬塑料打包带编织的颇为环保的提篮里,却不小心被我遗落在火车上,压在底部的还有当月的百十元工资,下车数分钟后才发现,顿时惊出一头汗,我返身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车厢,好在提篮没被顺走,不过我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在矿区清晰度极好的蝶形天线,在自己家却丝毫不给力,信号依旧,令我垂头丧气、气恼万分。当年能在自家看一场清晰的电视节目实实在在成了一种奢望。

     后来有了闭路电视,但心疼一年四百多元不菲的收视费,偷偷安装了卫星天线,总算看上了不再抖动、较为清晰的电视画面。“铝锅”处处,蔚为壮观。由于卫星天线能接受境外节目,属于非法安装,广电局经常会派人清理收缴,无奈之下只能接受有线电视。托关系找一位女同学省去100元,事后想起来真是寒碜。后来有了网络机顶盒,几十个频道的节目也相当满足了,但时不时的系统升级,机顶盒动辄被锁信号中断,烦恼依旧。最后和宽带捆绑,总算看上了连“毛孔都看得清”的电信K4电视节目,酣畅淋漓,一时兴奋地难以自持,恍如隔世。

     母亲当年所在工厂后来换了一台彩电,白天深锁深闺,晚上才高傲矜持地从会议室北面一扇窗户探出脑袋。《大西洋海底来的人》是80年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国外电视剧,神秘的大西洋海底、曲折的情结、新颖的电子琴配乐、飞速旋转的飞盘、酷毙了的“蛤蟆镜”,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享受,令观众耳目一新。每周一集的播放日,电视机前总是人山人海,需要像看露天电影一样提前占据个好位置。之后播出的《加里森敢死队》,以美式幽默和新鲜的格斗场面抢抓眼球,更是吸引了青少年的狂热追捧、令青少年神魂颠倒。“头儿,我不干了” 玩世不恭的经典台词被一些捣蛋同学挂在嘴边,成了他们逃避劳动与纪律约束的调侃。但不久《加里森敢死队》就遭遇了封停的命运,无疾而终,原因据说是不少青少年迷恋并模仿剧中的“飞刀术”造成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强,随麦克的“蛤蟆镜”流行的还有花衬衫、喇叭裤、大包头,手提双卡录音机放着邓丽君“靡靡之音”招摇过市的小青年洋洋自得的时髦与时尚,大人们眼中却是一副不折不扣的浪荡青年小流氓形象。

     祖籍保定的转业军人王厂长名“舍得”,慈眉善目,老伴一口保定口音,干部家庭的王家是家属院第一个有国产彩电的人家。1978年,日本电视剧《血疑》热播,浓浓的亲情、父女情、爱情,宇津井健、山口百惠、三浦友和成了偶像。片头灿烂的樱花,伴随着山口百惠如泣如诉的演唱,观者如潮,万人空巷。家属院近水楼台,王家门庭若市,工房内挤满男女老少。王家两口子待人热情,对邻居的打扰始终没有表现出厌烦,只是子女搬出电扇对着电视机猛吹机箱降温的举动,似无声的逐客令,大家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但逢到播放日,邻居们还是忍不住诱惑,心安理得地聚集,对王家子女脸上的不悦视若无睹,为清纯可怜的幸子的命运担忧、为她和光夫无奈的爱情叹息、为大岛茂深沉的父爱感动。感谢这部颇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所表达的人性善良、勇敢、坚韧不拔,深深镌刻进记忆中,成为一个时代美好品德的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一代人抹不去的青春记忆。如今,宇津井健先生已作古,山口百惠臃肿成一位让人不愿再看第二眼的普通街头大妈,青春的印迹消失殆尽,但在观众心目中, “大岛茂”、“幸子”早已定格为一种永恒的记忆,《血疑》魅力犹存。

     王扶林是八十年代的知名导演,红楼梦》、《三国演义》均出自他手。据说中央电视台为了消除《加里森敢死队》“飞刀术”的负面影响,由王扶林担任导演紧急上马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引起轰动。故事情节曲折、悬念顿生,伴着关贵敏“啊战友,你乔装打扮深入敌后去战斗”的主题曲,电视机前人头攒动。九集的连续剧,其中有一集只用十八天就拍摄完成,报纸曾以“十八年与十八天”的标题对拍摄速度之快大加赞赏。但“粗制滥造、‘大背头、鬓角、美男计、床上戏’”也恶评如潮,口诛笔伐,王扶林处在舆论争议的风口浪尖。评论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只觉得刺激好玩,觉得这部电视剧好看的不得了。(以下一段部分内容摘自网络)“《敌营十八年》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一部告别说教、更偏重于戏剧性和娱乐性的电视剧,拉开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大幕,开启了中国电视剧娱乐化的先声。从今天文化产业的角度讲,它的那种娱乐精神是最可贵的。电视剧第一次采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时空的转换,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制造出了扣人心弦的效果。”那个年代,百废待兴,人们尚未走出观念保守、固定思维的桎梏,求全责备也在所难免,但不管怎么说,它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却是毋庸置疑的。

  当年勾魂的《大西洋海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霍元甲》《上海滩》等电视剧,很难让我静心读书。好朋友W君是我的初中同学,功课门门优秀。七八年初中时我们赶上第一批“十年制”,刚刚开设英语课,天书一般晦涩,汉字标注英文单词成了很多同学投机取巧的学习方法。同时起步,W君的领悟力超强,学习英语如鱼得水般轻松, 作为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经常替代老师批改作业本,我的英语作业本上就有他“very good”的批注。当年热播《许国璋英语》、《Follow Me》(跟我学),每到周末下午下课,W君都会和一位同学准时到一家工厂看电视讲座,风雨无阻。W君父亲是一名工厂采购员,见多识广飞、走南闯北,有远见,省吃俭用给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W君学习愈发刻苦,作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自律性很强,当年别人视作娱乐产品的电视机,他当成一种纯粹的学习工具。他的刻苦努力终有所获,初中毕业考取中专,成了当年县城屈指可数的几位考取“小中专”的学生。论学习成绩,如果继续上高中,进名牌大学肯定不成问题,只为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经过慎重考虑他最终选择了放弃。后来步入仕途,从镇长到局长,风生水起,他的踏实勤奋始终是我励志的榜样。

     85年参加工作所在车站,地处一个丘陵村落的东边,如果多一个 “加”字,村子就和花园城市“新加坡”齐名。新坡又名“半坡”,但除了地势或高或低,觅不到一丝声名远扬“半坡遗址”的痕迹。村内电视天线寥寥无几,记得在日记中曾慨叹:“贫穷与富有,林立的电视天线最能证明。” 通勤不方便,下班回不了家,住了七年半单身宿舍,工余去车站看电视打发时光。《婉君》、《几度夕阳红》的风花雪月与爱恨情仇、《西游记》的传奇“神话”、《篱笆、女人和狗》浓郁的乡情、《水浒》的荡气回肠,都令我难忘。最让我感动的当属堪称巅峰之作的《渴望》,那是一部相当接地气的亲民剧。“国民大哥”宋大成与“国民媳妇”刘慧芳成了观众心目中偶像中的偶像。渴望真诚的生活、眷恋世间真情、执着于现实、期盼美好的未来,李雪健、凯丽朴实自然的演绎,令观众如痴如醉,回味悠长。岁月悠悠,《悠悠岁月》,祝福《好人一生平安》,那是平民百姓心底最质朴真诚的渴望。一次当班时为了看《渴望》,违纪离岗,调车作业时“车等人”被扣奖金,我却一点都没感到后悔。

     期刊杂志与电视相伴而生,也喜欢上剪报与期刊收藏。《中国电视报》和《上海电视》品味不俗,邯山区火磨街的邮局成了我的经常光顾之地。有时刊物未到,我会委托邮局一位大姐给留一份,约好某个时间下班后去取。如今邮局旧址尚在,当年那位一脸雀斑加麻坑儿态度和蔼的大姐已不知去向,想必已经退休。敝帚自珍,当年泛黄的剪报和期刊杂志尚存,我舍不得丢弃,因为它们承载着我对于电视的一份亲切记忆。

     高中时课业紧张,但逢中国女排赛事,课本会被暂时放置一边,总忍不住一睹为快的冲动。80年代中国女排世界排坛五连冠,创造了女排精神。“看人家郎平”!------这句话一度成为高中时一位英语老师激励我们学好英语的口头禅。那位老师身材魁梧,撇着一口京腔,鹰一样犀利的目光似乎能洞察穿透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久前电视上又看到了郎平,她带领中国女排“十一连胜”,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接见,昨天在国庆七十周年现场“同庆十一”。如今年近花甲的郎平,英姿飒爽,“铁榔头”风采依旧,亲切熟悉的面孔,沧桑的是容颜,难能可贵的是她那颗不变的“中国心”。

     昨天值班,没能观看国庆七十周年现场直播,今天下班回到家,迫不及待打开电视。盛世华诞,荣耀中华。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响彻云霄的礼炮声、庄严的阅兵仪式、威武的方队、如潮的人群、此起彼伏的欢呼,国庆七十周年电视直播让每一名中国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感谢电视,感谢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深情吟唱,每一曲都声情并茂,每一曲都发自肺腑,每一曲都道出十四亿华夏儿女的心声。

     被称为“华夏第一屏”、1958年3月诞生的我国第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如今安放在天津开发区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公司陈列室里,如同一幅静物、一幅素描,似一位沉思的老者。科技发展到今天,电视机 “一机难求”早已成历史,看电视占座、抢购电视机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电视机颜色从黑白到彩色,显示器由球面到平面再到液晶,信号由模拟向数字化、从有线到无线,音质由单声道到超重低音,可录电视、K4网络高清电视、智能电视,电视机华丽转身,破茧成蝶,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改革开放的中国,电视产业如雨后春笋、空前繁荣。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时代,多元化的电视节目满足着受众不同的口味。家事国事天下事,打头炮的《新闻联播》是真实的记录者;《中国诗词大会》全民参与,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分享诗词之美、品味感受诗词之趣、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舌尖上的中国》令吃货们垂涎三尺,恨不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天南海北大快朵颐;体育迷废寝忘食,为心仪的运动员摇旗呐喊肆无忌惮山呼海啸;《大宅门》、《人民的名义》、《亮剑》等电视剧精品令人大呼过瘾;春晚尽管褒贬不一,但它却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受关注、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综艺性晚会,一道除夕夜家庭团聚时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大众化的电视成为一种最为亲民的娱乐媒介,成为打开国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

     70年砥砺奋进,70年沧桑巨变。

     电视为证。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8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咫尺天涯皆有缘.....

天涯咫尺,咫尺天涯(郑重声明:博客分类中,“原创”标注为“他山之石”的,均改制于GMLUO老师发给我的邮件,不是我的摄影作品,我也注明了原作者以示尊重;如果是自己写的,则标注为“涂鸦”。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