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子新放歌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怎么会“半句”也嫌多?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01月14号 17点 阅读 10197 评论14 点赞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怎么会“半句”也嫌多?

 

庄关通

 

    在重点中学任教时,因为学生要考大学,所以我狠抓作文教学。在师范教书时,因为学生要去中学或小学当教师,因而我狠抓口语教学。比如,我让师范生明白,即使说的是“好话”,也有个怎么把“好话”说好的问题。20104月至5月,我在光明网发过3篇博文,专谈怎么把“好话”说好。这3篇,后来在201312月底,我重发到了老小孩网,题目是《好话,要说好》,有(一)、(二)、(三)。

    好话要说好,尚且不那么容易,而一般的话,交流时要顺顺畅畅,则更不是简简单单的。有句熟语叫“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个人对话,怎么会“半句”也嫌多呢?这方面的情况相当复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杨志碰到牛二,那是好汉遭遇泼皮。杨志烦透了,不想再对牛二多说半句,只叫周围百姓帮个“证见”,就一刀解决了他——代价极大,宁愿自首。

    再比如,俗话说“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我看那恐怕主要是两者在文化和修养方面差异过大。秀才感到说了也白说,唱个喏,拜拜!

    没有遇到流氓、也不是见到兵呢?还有没有嫌烦的?有,常见的是“爽气人”碰到“长舌妇”,“爽气人”会随即灵机一动,找个借口,逃之夭夭。

    好歹相差不大,文化相差不大,“舌头”相差也不大,竟然也会“半句”嫌多的,那是“道”不同。

    《史记》中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是就儒家与道家而言的,实际上后人用这话,恐怕不局限于三教之“道”。管宁割席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园地有片金,管宁视金如石,依然劳作,华歆“捉而掷去之”;窗外豪车过,管宁专心读书,华歆“废书出观”。生动的细节差异,让管宁明白他与“朋友”所求不同,就容不得华歆说“半句”,自己只说出五个字——“子非吾友也”,立即与他割席分坐。

    而今,我们口语里也会听到“道不同不相为谋”。我想,其所指宽泛多了,也许因心思不同,也许因价值取向不同,也许因兴趣不同,也许因思想方法不同。有了这种种不同,往往谈不拢,勉强不得,但怪谁呢?

 

2020114日)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8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8人点赞

本文作者

老舟子新放歌

学而不厌,助人不倦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