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爱传承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知青年代曾经的故事(四)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04月02号 09点 阅读 10404 评论6 点赞1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知青年代曾经的故事(四)

 

(浪溪沙)

 

        1973年我们搬离了原来住的大旅社(知青宿舍),队里给我们在上坎安排了一间靠路边的老乡住过的房子,相比较条件有了改善。屋里共分三间,中间是过道,进门右侧有一排火墙,靠火墙有个壁炉,炉子可以烧水做饭,右侧沿马路的一间有我、阿龙、阿四、炒面4个人住一起,小屋不大一个炕睡4人也差不多,房子过道左侧分南北两间屋子,靠南的住着平原、松福、群益、老狼4人,最里边的小间很小,住着叶兄、伟伟、老孔3个人,在我们房屋门前有一块自留地,园子用柳树条围起来,防止鸡到地里捣乱祸害地里种的东西,夏天就在地里种上些蔬莱,菜籽是同学从上海弄过来的,有鸡毛菜、卷心菜、小葱等,因为大家都在食堂里吃饭,有空时种种菜也就是弄弄玩玩,没有当真,老孔对菜园子很上心,经常在园子里捣鼓,拿着个小铲子蹲着除草,还沿菜园一圈都种上了向日葵,到了秋天就可以摘下吃瓜子了。那时候大家热情也高,找来了几根小树,自己加工在门前架起了一付木材双杠,有空时上杠玩几下,那时宿舍里就伟伟有个相机,大家站在门前拍了几张照,照片很小还是黑白的,虽然年代已经久远,照片也己经泛黄,但历史的记忆却仍然那么清晰呈现在我们脑海,仿佛就在昨天。

        我们这一间宿舍里我和阿龙关系很好,在食堂吃饭时也抢着付饭券,但这段友谊持续没多久就结束了。宿舍里最滑稽的要数阿四,晚上在炕上时他会学白毛女里的大春扭一段舞蹈,那躬着背扭着屁股的动作把我们都逗乐了。杨春荣大家都叫他炒面,和老乡的人缘极好,平时话不多,有时冷不叮会幽默上两句,“老太太坐笼屉”是炒面时常挂在嘴里的一句口头禅,外出干活时我俩挨着睡觉时,他会在煤油灯下拿着裤衩逮虱子,且一逮一个准; 开江后队里安排炒面跟着老乡陈国发去江里捕鱼,那时候能吃到黑龙江里鲜美的江鱼,真应该感谢炒面兄弟的辛勤劳作。天有不测风云,这位知青朋友英年早逝也远离了我们,真的是人生无常啊!

        知青生活除了艰苦外,有时也偶尔会找些快乐的事来陶醉自己。宿舍里点火用的明子是从拌子里劈出来的,老孔很细心会收集很多明子藏起来,烧火炕点火老孔最卖力,象个小当家。记得有一年冬天上山打拌子,我们一群人把老乡刘学善下套逮住的一只狍子抬下乡偷偷烧了吃,结果人家找上门来了…冬天下雪不出工时猫在屋里打扑克,谁输谁出门用铁镐去鉋尿在门口的冰山,嘿嘿,这也真是淘气到根了…

        1974年以后知青们开始陆续的离开了小村,有参军的、上大学的、享受独子返沪政策的,还有自找门路投亲靠友的,我们这些小伙伴们也开始有了变化,叶兄和苗根享受独子独苗政策回了上海,松福去县里参加宣讲团之后也没再回队里,平原到县煤矿当了武装部长,伟伟也回到上海读完大学去了国外定居,恩伟去了山东老家定居,老狼去了新彊,阿龙到上海读大学,我和老孔算是最后的留守部队,宿舍里再也没有之前的喧闹景象。从1969年知青下乡到1979年知青大返城,这场前后延续了10年的轰轰烈烈上山下乡运动也终于划上了句号。

        知青们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淡出了社会的视线,知青故事也不再引起人们兴趣,但对于我们这代人却绕不开的话题,对于逝去的青春无所谓后悔不后悔,在此祝愿当年的老知青们在余下的时光里过得快乐!毕竟我们这代人在国家困难和需要时有过付出,在那一片黑土地上曾留下过我们的汗水和青春岁月,这就足够了!

(全文完)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8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