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家祠堂的一块匾
唐德华
昔日,在上海徐家汇东南方向不足三里的地方,建有一片宅子叫唐家宅。这里共有44号,除少数房客外,大多数人家都姓唐。15号至16号是一座唐氏家族祠堂,门外还有个亭子,名曰“落轿亭”。进入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是厢房,往里是客堂。客堂上方挂有一块匾,长约三米,宽七八十厘米。土黄的底色,彰显壮重。上书“怀远堂”三个大字,黑色正楷,苍劲有力。左下方落款“林则徐”,名下有个红色印章。客堂的后间设有神龛,供奉老祖宗牌位。 我家住在祠堂围墙外的17号。父亲行四为家中幼子,结婚时围墙里的房子都有主了。爷爷只能在祠堂围墙东侧盖了一排房子,其中两间作为父亲的婚房。父亲成家后,爷爷和父母亲一起生活。后来有了我,他又承担起带孙子的任务。我10岁那年,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世,灵堂设在祠堂客堂间的一角。我是爷爷带大的,所以每天由我给爷爷牌位供奉饭食。 自我懂事识字,从课本上知道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与“虎门销烟”一起名载史册,他抗击侵略者的事迹和民族气节名垂千古。每每走进客堂,抬头瞻仰那块匾时,心中充满无限敬意。我很好奇,这位英雄人物缘何给我先祖题词送匾。我曾问过爷爷,他也不清楚其中故事,只知我们先祖是考取功名后从江西来上海做官的。 1966年夏天,“文革”中造反派占据唐氏祠堂,后被用作街道生产组的工场。不久,我下乡去了黑龙江。 上世纪70年代末,唐家宅拆迁,祠堂也一并拆除,但林则徐题写的“怀远堂”匾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1991年底,我调回上海工作,曾向父母打听匾的去向。得知此匾在“文革”中被造反派以“破四旧”的名义毁掉了,遗憾的是连张照片都没留下。 我想这块匾是历史文物,总想把它的来历搞清楚。可无论是网上信息,还是史料记载,都查不到线索依据。我咨询了闵行区区志办的同志。他推测说,你先祖可能是个水利官。因治理水患有功,林则徐曾任江苏巡抚来上海视察,或许是那时给你先祖题词送匾的。 我查了有关史料,其中《松江府重浚蒲汇塘记》记载,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令上海知县黄冕带头自捐俸禄,并宣传推广“捐一月俸禄,助天下民生”之法,多方筹集资金实施疏浚蒲汇塘工程,消除了水患。林则徐还亲临七宝实地验收。我先祖可能家境殷实又有善心,捐巨款助工程顺利竣工,得林之褒奖,欣然题词送匾。 那“怀远”两字又何意?我在“百度”上搜索,“怀远”意为“安抚边远的人”。《左传·僖公七年》中说,“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难道我的祖辈是镇守上海海防的将军? 林则徐给我先祖题匾的缘由也许已不可考,以上种种仅仅是分析和猜想,但送匾之事却是史实。毛泽东主席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写道:“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林则徐就是这样的人民英雄。他为我先祖题词送匾,足见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人。这是我先祖的光荣,也是唐姓家族的光荣。我们作为后辈,一定会继承先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为祖国繁荣为民族富强而奋斗。 可以告慰林老先生和唐家先祖的是,今天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帝国主义列强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妄图霸占一个国家、征服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祖国比任何时候都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比任何时候都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稳步实现,中华民族将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