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1年02月17号 11点 阅读 11950 评论16 点赞3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陪 伴 唐德华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欢度牛年春节的日子里,我常忆起昔日陪伴在父母身边温馨的一幕幕。父母伴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让双亲不再孤独。 人到暮年,容易产生孤独感。退休离开单位久了,同事来往少了;年纪大腿脚不便,亲戚之间也少走动了。尤其是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一方离世,另一方顿感天塌下来,孤苦无依。此刻,子女的陪伴尤为重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义务。
父母家在徐家汇附近。本世纪初妹妹退休后,按照二老的意愿,妹妹、妹夫搬来照顾古稀之年的他们。父亲2009年3月去世后,留下母亲与妹妹一家共同生活。 起初母亲身体尚好,生活能自理,同在屋檐下相安无事。随着年龄增长,年迈的母亲逐渐很少出门。妹妹、妹夫虽然悉心照顾,但毕竟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一天24小时陪伴她身侧。母亲常独自待在自己房间,一天说不上几句话,思想情绪低落。我作为长子,理应常去探望,但因住在闵行颛桥,来回路上需两个多小时,且当时受聘于闵行区老年基金分会需要坐班工作,所以只有双休日才有空回家看看。母亲岁数大了,逐渐小病不断,行动不便,生活渐渐不能自理。我和弟弟妹妹商量后,请了一位全职保姆照顾她。保姆是安徽人,不会讲上海话,母亲也听不懂安徽话。两人语言不通,不能闲谈,加之观念和生活习惯差异,老人和保姆并不投契,感觉跟无人陪伴差不多。后来,我又试着接母亲来我家小住。由于腿脚无力,楼上楼下很不方便,她没住两天就嚷着要回去。
怎么办?我们兄弟姐妹商量,是否送母亲到敬老院去。开始时老人家不肯去,我们便依从她的意愿,让她继续居家养老。后来母亲听隔壁阿姨说,敬老院条件不错,就同意去试试。于是,我联系了莘庄镇敬老院。这是一所新建的养老院,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四个老人一间房,由一名护工负责照顾日常生活。每个楼层有专门管理人员和护士站。院内有卫生室和专职医生,可用医保卡配常用药,还能吊盐水、做理疗。母亲试住两天后说,就在敬老院养老,哪也不去了。 母亲住进敬老院,我们子女陪伴不能缺。我和弟弟妹妹商量,一星期七天,每天都要有人去看望母亲。我是老大,住得又较近,负责三天;妹妹已退休,但住的离敬老院较远,她负责两天;两位弟弟还在上班,双休日一人负责一天。 因为我们每天都去探视,母亲在敬老院有人陪着说话,生活起居有规律,精神状态有了很大好转,心情愉快了许多。每当看望母亲时,她总是很兴奋,脸上写满自豪。原来同室的4位老人,只有母亲和邻床的老太太每天有子女探望,另外两位老太太则很少有人看望。尤其是靠门口的一位长期卧床、完全失能的90岁老太,生有8个子女。除了每月来个人结账,平时都不见人影。看到母亲天天有子女来陪伴,老太太总是在被窝里偷偷流泪。邻床的老太是龙华人,与母亲是老乡。她女儿几乎天天来,而且一待就是半天,甚至一天。但老太太对女儿老是绷着个脸,只有儿子来时才会露出笑容,原来老人家是重男轻女啊!
在敬老院生活的3年中,母亲最开心的时刻是到敬老院旁的河边看风景。每次推她下楼到院子里走走,沐浴在和煦阳光下,浏览周边风景时,她总是像孩子一样笑得灿烂。有时河对岸的莘庄镇小学操场上,学生们正在做广播体操或上体育课,她总会若有所思,可能是学生的青春活力感染了她,想起了自己的年轻岁月。陪伴母亲聊天时,她总会讲起过去的经历和故事。她回忆说,日本鬼子占领上海时,因生活所迫,随外婆去法租界贩米。经过日本鬼子的关卡时,亲眼看到走在队伍前面的邻居家小孩被搜查出大米,不仅米被没收,鬼子还用枪托殴打小孩。仇恨的种子埋在母亲幼小的心灵里,她非常痛恨鬼子。她说,新中国成立后,咱老百姓才扬眉吐气翻身做主人。 3年中母亲也曾多次生病。每次接到敬老院的电话,我们都急匆匆赶去,叫救护车送她去医院。有一次,母亲消化道出血,被救护车送到区中心医院急诊室,又吊盐水,又吸氧气,折腾到半夜才止住血脱离危险,我们兄弟姐妹轮流陪护……
2014年10月的一天,护工阿姨一早打电话来说,母亲好像要不行了。我接到电话后,马上通知弟弟妹妹。当我赶到敬老院时,母亲已驾鹤西去。听护工和楼层管理员讲,母亲走得很安详,如同睡去,没有痛苦,没有留言。我想,人总是要走这一步的,能够无疾而终也是幸事。父亲走了,母亲也走了,我们再也不能陪伴他们了。 回想自己年轻时下乡去黑龙江,24年在外地工作学习生活,没能尽孝。1991年底,我调回上海工作,正赶上父母亲退休,步入老年。之后的二十多年,每当节假日或父母有事时,总能陪伴在他们身边,为他们分忧,为他们解难,尽一个儿子应尽的孝心。陪伴父母,是亲情,是责任,是道德,也是做人应有的品质和素养。 |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