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弄堂深处的气味和声响|缪新亚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2年01月20号 06点 阅读 10614 评论8 点赞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弄堂深处的气味和声响

 

缪新亚

 

 

 

 

       弄堂,曾被大多数上海人称谓“家”的地方,作为生活场所,弄堂生活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着嬗变,上海弄堂生活的悄悄变化是从弄堂声响气味开始的。

       弄堂声响和气味一天到夜都在变化中,也在悄悄地纪录着上海弄堂生活的变化。

 

 

       那时,弄堂人每天凌晨三四点,一声“吔呃,马桶拎出来呕”的喊声伴着湿漉漉的空气在空荡荡的弄堂里回响,许多马桶早在总弄与支弄交叉处列队等候——那时几乎每一条弄堂里都会有“王妈”、“李嫂”之类的女人——她们是帮助别人做家务,打散工的中年女人——那时不叫钟点工。许多人家都会把倒马桶的事包月给她们(包月才1元),她们也会在晚上9、10点把马桶提到弄口集中,当然,粪车到达之时,一些房子的后门也会有一阵响动,那是有一些不舍得这1元钱包月费的家庭主妇,她们只能自己摸黑把马桶拎到粪车旁。

       那时的粪车是手推的,浑身漆黑,坦克车一般,顶部是一个方形的倒粪口,车头底部有一个圆形的出粪龙头——炮筒似的。随着一阵的“稀里哗啦”的声音,马桶里的屎尿、草纸全倒进了粪车的“肚里”,于是,空气里飘散着粪臭,臭气会漫溢半条弄堂。

 

 

       这种声响和气味,到60年代就消失了,弄堂里“倒粪站”替代了“马桶车”,“痰盂”部分替代了马桶。由于马桶的减少,弄堂里“刷刷刷”涮马桶的大合奏声响规模大大缩减。

 

 

       清晨,弄堂人又在起床后听着芭蕉扇煽煤炉的声音,完成上班、上学前的匆忙,“哗哗哗”生煤炉的声响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呛人喉咙的烟雾,弥漫着迷人眼睛、沁入心腑的烟火气。

       那时烧的是煤球,虽也可用煤泥封着过夜,但火候很难掌握,有时会因封得过死而熄,有时会因会封技不好,而烧透而失败,所以几乎每天都要生煤炉,后来燃料有了改良,炉子也有了革新,“煤饼”替代了“煤球”,煤球炉变成了“煤饼炉”,炉子可以关上风门,加足煤饼封过夜,用不着每天都生煤炉了。早晨弄堂生煤炉煽火蒲扇声少了许多。

 

 

       早饭过后,弄堂里走进了一拨又一拨走街串弄的小贩,小贩们各有各的营生,叫卖声各有各的腔和调,一律喝着长长拖音。

       ——“削刀磨剪刀”一定是苏北汉子;——“长锭要伐。长锭”,肯定是本地娘子;——啊有啥个坏嘎棕绷藤棚修伐“一定是东阳口音,——坏咯套鞋跑鞋修伐,最有特色;——“修阳伞”,叫喊声短促而精悍。

 

 

       早饭后,家庭主妇们拖张小木凳,在后门口拣菜、剥毛豆,张家姆妈、李家阿婆、亭子间嫂嫂会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家长里短,旁边总会有老人和小孩在帮忙拣菜,帮腔说话。偶尔也有大人呵斥小孩的声音。

       一到十点半,家庭主妇们要开油锅炒菜了——有些菜中午是要烧出来的,学校近的读书人一般中午是要回家吃饭的,随着“唰”的一声菜下油锅的炸响和“乒乒乓乓”锅铲与铁锅的碰撞摩擦声响,灶披间里飘出了饭菜的香味儿,充满了灶间、过道、楼梯,从后门和窗口飘到了弄堂。

 

 

       一天中,弄堂里的饭菜交香的重头戏是下午那场,晚上,上班赚钱的当家人和中午道远带饭的读书人都要回家吃晚饭,有些主菜大菜要现烧出来,一些蔬菜也要现炒的才好吃。

       一到四点半 ,一定要捅开用煤泥封了一下午的煤球(饼)炉,把炉灰掏干净,加上几个新鲜煤球(或一个生煤饼),炉膛里扬起一阵炉灰,浓浓的煤气,从厨房窗户和后门飘散到弄堂,不一会儿火苗窜上来了,就开始油烧炒菜,下锅操作。

 

 

       不一会儿,谁家烧红烧肉,一股酱香就随着楼梯通道弥漫到整幢房子,也会从厨房窗门飘散到弄堂;谁家煎带鱼,那带点腥味的糖醋味就满弄堂地飘荡着;谁家今天炖的鸡,那鸡的鲜香,要濡染半条弄堂,令闻到的人,不由会吸吸鼻孔,咂咂口水,情不自禁地嗫嚅一句“啊,真香!”此时的弄堂里饭菜飘香,五味交响(香)。每天每家人家因为菜的不同味儿是不一样的, 各家各户的“贡献”的味道(气味)也是不一样的。

 

 

       在水汽氲氤、五味杂陈狭小的厨房里,家庭主妇们相互招呼着:“伲屋里今天烧罗宋汤,烧得蛮多的,给你们舀一碗过去过去!“今朝阿拉烧格腌笃鲜,老王最喜欢吃,给你们也尝尝?”“你家今天准备了啥好菜呀?”之类的招呼声不绝于耳……她们的招呼——一半是炫耀,一半是客气。

       不一会儿,咣啷咣啷锅铲敲打铁锅的声音、各种各样饭菜的香味,在弄堂里嘈杂的脚步声中四下飘散。

 

 

       晚饭过后,弄堂里往往传来:“新民夜报,夜到看报;夜饭吃饱,早点困觉”的童声——这是孩子们招呼玩伴的暗号,不久之后,弄堂里会传来一阵阵“熊孩子”们游戏时发出的阵阵嬉笑声,有些家教好的家庭,晚上是不允许孩子出去的,男人们往往剔着牙齿,点起一支香烟,顿时房间里弥漫着袅袅烟雾,翕开一点窗户,烟味从缝隙里飘了出去,于是弄堂里会有淡淡的香烟味飘荡。手里端起一杯飘着浓香的酽茶,飘出阵阵茶香,刚收拾完碗筷的桌子上铺开一张当天《新民晚报》,享受着一天之中难得的清净、惬意。

 

 

       厨房里传来“哗哗”的自来水声和洗碗时发出的盆子碗盏的碰击声,家里大些的女孩也会在厨房帮忙,男孩们有时也会被使着倒垃圾或到老虎灶去泡水,那是求之不得的——可以看到小伙伴嬉闹的场景,甚至还可以说上几句话,因“重任”在肩,心里痒痒,却不敢过多停留,否则回家又是一阵训斥。

 

 

       随着时间的推移,弄堂里孩子的嬉闹声逐渐散去,此时天空也许会飘过一阵小雨,马上又歇了,弄堂的空气马上变得潮叽叽的,接下来湿漉漉的弄堂深处传来的叫卖声不断,传来的味道(气味)也不断变化着: 小贩们一面拉着悠扬而清脆的声调叫着,一面停下摊子招呼着买客,一面四面张望继续吆喝。卖的东西不同,吆喝声也不同,散发的味道(气味)也就不同:赤豆羹摊飘着馥郁桂花香,五香茶叶蛋摊飘着浓浓酱油味,虾肉馄饨面摊鲜香扑鼻,酒酿圆子摊蒸腾着甜腻腻的水雾,豆腐花豆香袅袅,臭豆腐摊飘逸着既臭又香特殊气味——好一场嗅觉盛宴在弄堂深处轮流坐庄,集中展现。

 

 

       夜深了,整条弄堂终于静了下来,各种声响和气味都依次销声匿迹。

       声响和气味,住在弄堂里的人每天都可以听到和闻到,也说不上是好是坏,反正是生活常态,看惯了,听惯了。人是奇怪的动物:喜欢回忆,非常健忘。而且回忆总是美好的,就像记忆中的一些不好的声响和气味,想得起热闹甜香,忘记了嘈杂和难闻。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人就是这样奇怪!其实,我们怀念的不是回忆中的美好,而是我们无法重游的曾经岁月。失去才是最宝贵的,无法重来才是最大的遗憾!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7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7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君子2022-01-21 09:03:25

    再也回不去的市景,小时候年味带着人情,带着希望,带着憧憬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20 10:16:52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开凯评论: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那些弄堂深处的气味和声响已然成为梦中的回忆。缪教授对老弄堂文学的深度研究,确实让我们重拾了那些时而想起,时而又模糊了的气味和声响!弄堂不再,那气味荡然无存;弄堂拆迁,那声响渐渐消失。我们这一代就是闻着百家饭菜香味,夹杂着烟味臭味,听着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的“弄堂交响乐”和各式各样的叫卖声长大的。佳作接地气,令人回味无穷!那弄堂深处的气味和声响虽已绝迹,但是菜根香和各具特色的声响将永驻心田。点赞佳作!向缪教授学习!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20 10:14:53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周雪芳评论:  弄堂的声音耳伴回荡,弄堂的烟火伴我长大。虽说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拮据,但邻里之间的那种纯朴和融洽却弥为珍贵。缪教授笔下老百性的生活百态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大热天弄堂里叽叽嘎嘎的铺板声,楼梯上木拖板的滴笃声,小朋友川流不息的叫喊声,最最“不和谙”的声音就是爷娘拎着小巨的耳朵的叫骂声和小巨的哭喊声。总之,老弄堂的味道五味杂陈,但它却是一代人永远的回忆。谢谢妙教授的精彩讲述!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1-20 10:13:00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书虫(王雅萍)评论:  缪老师研究弄堂文化已达到了神乎其神的境界。连弄堂里的气味与声响,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于是将弄堂描摹得更为细腻与曼妙。清晨,由马桶车进弄堂的车轮滚滚,吆喝阵阵,洗刷声声组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一天生活的序曲。当生炉子、煽扇子,烟雾腾腾,火苗蹿蹿带来了一天的烟火气,拣菜剥豆,洗涤泼洒,流水潺潺,笑语盈盈与邻里们细声漫语组成的轻音乐,成为弄堂生活的背景。接下来是上下半场的大戏,油锅爆炒,饭锅滚滚,锅铲叮当,碗筷碰撞,香气袭人,垂涎欲滴,邻里间互相品尝,赞不绝口的声浪组成了气势不凡的交响乐。呵,弄堂里每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同方言,不同声调;孩子们的嬉闹声,大人们的呼唤声,更是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插曲……在缪老师的笔下,声与味是互相掺和着,渗透着,随着时代变迁,悄悄地变化着,即便是渐渐消失,也让人回味无穷。并且按他的理念,人的回忆常常留下美好,抹去不堪,于是弄堂文化变得更加神乎其神!

    举报

  • 华龙2022-01-20 10:06:32

    举报

  • 冷艳2022-01-20 08:21:25

    谢谢佳作分享!

    举报

  • 霜木2022-01-20 07:06:42

    缪老师一定是老上海吧,写弄堂是那样的亲切、生动。那生活中的琐事我做过,那气味,那声响,我闻过,听过,给您这生动一写,我好像回到了60年前老房子,想起了桂娣姐,云妹阿姨那生炉子,倒马桶的情景,还真有点留恋呢。“失去才是最宝贵的,无法重来才是最大的遗憾”说得真好!谢谢佳作分享!!

    举报

  • 宝玉2022-01-20 06:17:01

    儿时的回忆,欣赏了。谢谢老师分享!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