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发表于2022年04月24号 08点 阅读 8142 评论0 点赞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青 芝 岫 简 介 青芝岫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二十余吨,是园中最大巨石,此石座卧于颐和园乐寿堂院中。 要了解青芝岫的来历,就必须追溯历史,它有一段如泣如诉的故事。 明朝时,宋代书画家米芾后裔米万钟,爱石成癖,自称“石隐”,取号“友石”。米氏多才,能书善画,尤喜奇石,他家藏石颇多,名冠京都。米万钟有多种画石册传世,故宫博物园就藏有他的《墨石图》,堪称奇石画中的佳作。为寻奇石,他踏遍京城郊野群山。终于,在京城西南房山的群峰中,发现了一秀美巨石,米万钟喜出望外,当即对石顶礼膜拜,赞不绝口。他决定将其运往京城,放在他的勺园(现北京大学西侧)之内,一则可装点勺园,为勺园增色;二则也可在众多爱石之友面前炫耀一番。为此,他不惜财力,雇用了百余人,开山铺路,沿途掘井。待到寒冬,取井水泼路造冰,用四十匹马拉石滑行运输。当将该石运出山地到了平原良乡时,京城内外已大为轰动,很多官宦都闻讯前往,一睹为快。观者无不认为,此石可与宋代名石相媲美,大大超过了皇家御苑的置石品位。想不到的是,此事惊动了魏忠贤私党,以致使米万钟大祸临头。由魏忠贤私党五虎之一倪文焕作手脚,竭尽诬陷之能事,使得米万钟获罪丢官,运石至京便成了泡影。当疑惑不解的人们问及米氏为何不再运石的时候,米万钟也不敢直言,只说是财尽力竭之故,难以继续。正是由于他这样的解释,就有了“败家石”一说。 虽然米万钟获罪丢官不能再运石,但他爱石之心不改,为了保护好这一秀美巨石,防止其受风雨侵蚀,他为该石遮盖了一个草棚,并雇人昼夜看守,期待有朝一日,圆运石到勺园之梦。然而,米氏未能如愿。 百年之后,清乾隆皇帝去河北易县西陵为父亲雍正扫墓,途经良乡,见到此石,大喜过望。当即降旨,将其移进清漪园(现颐和园)。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建好,门只有一米多宽,米氏遗石身大体重,难以进院。乾隆下令拆墙破门,硬是把这块巨石安放在了乐寿堂院内。在其左右又各竖立了一块太湖石,以烘托气氛。据说,此事让皇太后大为不悦,皇太后觉得,“败了米家,又破我门,太不吉祥。” 此石置于乐寿堂后,乾隆根据石的形色,同时也考虑母后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此石起名“清芝岫”,并将此三字刻在石上。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母后,大臣和宦官们自然也在旁帮腔,竭力赞扬“青芝岫”之美,劝请太后亲临观看。终于,烟消云散,太后喜上眉梢。
等10人点赞
本文作者
与友共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