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元朝救治疫灾有何教训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2年05月23号 01点 阅读 10399 评论4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元朝蒙古族人生活场景图    (图源网络)  (浦江客读史134) 

                     


【浦江客读史】元朝救治疫灾有何教训
——“史事纵横”之六十三:古代防疫抗疫(元朝篇)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如果从大蒙古国时期算起,到元朝灭亡,蒙古人的统治历时一百多年。蒙古人几乎征服了欧亚大陆,征服战争规模之大,死伤之惨重,人口迁移规模之大,在世界史范围来说,都是空前的。即使在元朝所谓的太平时期,内部叛乱战争和农民起义战争也几乎不断,人口也不断流徙,而这些都有助于疫病发生和传播,给当地人们带来巨大伤害。

       据史料统计,元朝大的疫灾达43次,约占总疫灾次数的70%之多。元朝大疫体现在:一是疫病的时间长,如公元1237年的疫灾,是灭金战争带来的疫灾的延续,最少达4年,这也是蒙金大战后北方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疫病的范围大,如至正十四年(1354)的疫灾,从江西、湖广扩展到现在的北京地区;至正十九年(1359)的疫灾则从现在的陕西扩展到山东的日照。三是疫病的破坏大,如1234到1237年的疫灾,使汴梁城的人几乎死光;如元贞三年(1297)疫灾,乐寿、交河二县死亡人数为6500余人,死亡近一半。同时,疫病和其他灾害相随,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灾难,不同灾害产生的共振作用,其破坏性更大。

       面对疫灾,元朝政府和当时社会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救治,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元朝统治方式粗暴,没有能够有效遏制疫病蔓延。元朝救治疫灾的做法留给历史太多的教训,值得后世引以为戒。

 

       一、没有应对疫灾的国家应急机制

       元朝有较为完善的医疗机构、医事制度,但是这些都是针对日常疾病的。史料中没有见到元朝有全国统一的对付疫灾的行动,也没有见见到元朝有针对某次疫灾的行动。元朝处理疫灾的办法和程序与其他灾害一样,都要经过申报程序,救灾都必须等待上级乃至中央的命令才会开展。然而疫灾发展迅速,刻不容缓,如此缓慢的行政申报过程,必定要耽误治理疫灾。因此,元朝疫灾往往因为救治不及时,导致大量人员死亡。

       同时,由于国家没有应急机制,一旦疫灾发生,人们就人心惶惶,到处流散,这就加速了疫病的传播。可以看到,元朝的疫灾大多都是伴随着大量的流民发生,如元统二年(1334),“三月,杭州,镇江,嘉兴,松江,江阴水旱疾疫,救有司发义仓粮,赈饥民五十七万二千户”。这次疫灾是伴随着至少五十七万到处乱跑的人群发生的,其传播之猛是显而易见的。

 

       二、没有完善的应对疫病的医疗机构

       和历朝相比,元朝医疗机构较健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在中央,有主管医疗的权力部门太医院,既向皇帝负责,又领导所有医官。还有管理皇帝珍贵药品和修造汤煎的御药院和管理皇帝香料的御香局,同时还有掌管全国除首都外各地药材的行御药局。地方上受太医院节制的机构有上都、大都惠民局,和掌管药物的御药局。同时,元朝拥有一批如王好古、朱丹溪等医学高手。因而,元朝的医疗水平进步也是被历代公认的,现代中医医生赖以维持疗效的技术手段都完善于金元时期。在对疫灾的认识和治疗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方药,元朝的医生们都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然而,元朝医疗机构设置存在三大缺陷,妨碍了应对疫病的能力和效应。首先,元朝医生属于国家官僚体系,是国家公职人员。元朝将医生纳人官僚体系的做法,虽然提高了医生的地位,使更多的社会智力投资于医术,但国家依品级给医生医官发俸禄,致使医生看中品级而不看重技术,不利于医术发展和推广。同时国家稳定的、有保障的俸禄,也吸引了很多无能之辈进入医疗系统。这样,元朝将医疗事业和医生垄断了,医疗变成了暴利行业。国家的惠民局不断亏损,无法运转,而且新的有效的医疗技术和理论,无法通过国家医疗系统这个平台得到普及和应用。

       其次,元朝医疗机构缺乏对药品的严格管制,致使假药盛行、毒药泛滥。据史书记载:“切见大都午门外中书省、枢密院前,及八匝儿等人烟辏集处,有一等不畏公法假医卖药之徒,调弄蛇禽傀儡,引聚人众,诡说妙药。无知小人利其轻售,或丸或散,用钱赎买,依说服之,药病相反,不无枉死”。针对这种情况,元医罗天益专门著有《卫生宝鉴》一书,记录了庸医害人、假药流行等情况。所以,缺乏严格的医疗监管体系,造成元朝医疗水平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第三,元朝虽然有一整套医疗机构和制度,但还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其医疗系统很薄弱,上路才设二名医生,而江南上路一路有过十万户人的,也就是五万家一个医生,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等县一个医生,显然大灾来时等于虚设,也无从推行什么新的技术。而且,元朝医疗机构的设置,多是为上层官僚和阶层服务的,甚至还有专门为皇太子服务的医疗机构。元朝各行省只是中书省的分支机构,所以医疗系统相对于行省是独立的,这就必然对大疫的防治效率产生影响,故而史料中很少见疫灾中医疗机构参与救灾的记载。

 

 

(上图)元代中医开方场景蜡像(下图)元代医书《永类钤方》


       三、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

       元灭宋后的90年间,战事不断,社会极不稳定。元朝初期,朝廷对西南地区用兵,战事尚多,疫灾伴随着战争频频暴发。如至元二十二年到二十五年间(1283一1286),镇南王征讨安南王的战争,由于北方军士不耐两广、越南一带的炎热气候而感染瘴疠,以致军士中几乎年年都有疾疫流行,有时甚至达到“疾疫者过半”的地步,致使征讨无功而返。在内地,疫灾多由饥荒引起,如至元十八、十九年(1281、1282),山东、京师地区的疫灾,均为“饥疫”。 

       元朝中期,兵事稀少,但灾害频繁,尤其是疫灾由旱灾引起。至大元年(1308),疫灾覆盖江浙大部,仅绍兴、庆元、台州三路就疫死二万六千余人。至大三年(1310),疫灾覆盖山东、河南诸郡,疾疫死亡,十室九空。

       元朝后期,国势渐衰,不仅自然灾害群发,而且农民战争不断,以致疫灾连年不断。时人陆文圭曰:“自天历至顺以来,兵徭繁兴,旱潦交作,饥殍满野,疠疫合家,黎民廪廪,靡有子遗。”虽然大多数疫灾仍由水旱、饥荒引发,但战乱所致疫灾明显增加,以致有文人叹曰:“自兵兴以来,生民之难极矣。以江南言之,饥馑疠疫,无岁无之。”

 

       元朝疫灾频发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了有效应对灾情,元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是受民族政策、政治腐败、王朝短命等原因的局限,元朝所采取的疫灾应对措施未取得预期效果。面临疫灾,元朝没有应对疫灾的国家应急机制来统一领导、没有完善的应对疫病的医疗机构来具体实施、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来基础支撑,这是留给后世沉痛而又深刻的教训。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浦江思源2022-05-23 12:06:51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邈邈的评论: 文史专家,名不虚传。史料翔实,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只用四字,高度概括。元朝疫情,长多广大。三个没有,点明原因。以古为镜,两厢对照。事理明鉴,优势自明。抗疫战疫,不可松劲!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5-23 10:52:08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张载养的评论: 拜读曹老师的佳作《元朝救治疫灾有何教训》,获益良多。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呈现灿烂亮丽,也能照见平时不被留意的瑕疵与窘态;历史也是一部教课书,有留世长久的经典读本,也有让人警醒的反面教材。 曹老师带我们循着岁月的足迹,翻阅了历史上好多防疫抗疫的案例,多半是可供借鉴的经验,也有不少有益的警示;直言“教训”的,元朝是个特例,更加值得留意。 凡事都有客观因素: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征战欧亚大陆,人口大规模迁移;内乱、起义不断,社会大伤元气;统治方法粗暴,没能有效治疫。曹老师也点出了三个“没有”的直接原因,这些致命“硬伤”,成了元朝早亡的“病根”。 我们虽然也正遭遇疫情,并一度形势严峻,但我们有幸:除了有正确领导、体制优势,全民动员、万众一心,还有历史经验可供借鉴,有周边好多反面教材作警示。相信一定能度过难关,迎来胜利! 为曹老师的佳作点赞!为中国抗疫的胜利祝福!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5-23 10:38:13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开凯的评论:【浦江客读史】(134)《元朝救治疫灾有何教训》,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关乎如何抗击重大疫灾的历史经验教训题材的佳作!对当下我国多地尤其是上海抗疫攻坚战,有着一定的启示。元朝暴力治国,铁骑所到之处均被大一统,强悍之金也被其所灭,可见元之强势所向无敌!然而却为疫灾所困。曹老师呕心沥血,辛勤探索了我国历代抗击各种各样的疫灾之成败得失,有经验,也有教训。这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与各个历史阶段的现实的。文章最后的一段总结很震撼:面临疫灾,元朝的三个“没有”,是最深刻的历史教训!好在中华民族是向疫而行的坚强不屈的民族!中华民族是直面“万户萧瑟鬼唱歌”的境遇,绝地反击、向死而生,勇毅前行、反败为胜的伟大的民族!经验与教训,都是抗击疫情的无价之宝!是我中华大地江山万里歌舞升平、千秋大业万马奔腾的强大动力!点赞佳作!向浦江客老师致敬!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5-23 10:15:45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书虫(王雅萍)的评论:  曹老师的佳作讲述了元代救治疫灾的教训,联想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教训。上两次读他描写的唐宋救治疫灾的体制机制时,我的感觉是唐代形成的雏形,经过宋代的完整,我国救治疫灾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想象中便有了这样的格局径直走向现代的一条线。佳作让我看到了自己太缺乏历史的眼光,将历史发展的进程想得过于简单。当然在历史学家面前,我并不汗颜,而是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充实自己。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只识弯弓射大雕”,强悍而野性的气度,自然不会将救治疫灾当回事儿。没有应对疫灾的国家应急机制;没有完善的应对疫病的医疗机构;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疫灾伴随战争频频爆发,甚至到了“疾疫死亡,十室九空”的地步,教训是极为沉痛和深刻的。由此可见,好的体制机制并不是自然而然延续的,历史的曲折性决定了处于盛世的时代,并不能永久保持。一旦体制机制的缺失,从高峰跌落到低谷的惨状就会发生。曹老师对古代救治疫灾的研究,给了我们历史的眼光,能让我们以历史的深邃来更好地思考当前的抗疫!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