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2年08月22号 20点 阅读 17570 评论19 点赞4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晒 霉 唐德华|文
今年上海的天气有点极端,盛夏酷暑,连续多日高温。立秋后依旧高烧不退,极端酷热天数突破历史。望着晴空万里的天空,太阳火辣辣地直射大地,想着宅在家中能做点什么?晒霉!黄梅天早已过去,趁着这样的大晴天,赶紧把柜子里的秋冬装拿出来晒晒,去去霉味,防止霉 变。
说干就干,我翻箱倒柜,把整整两柜子的羽绒服、呢大衣、毛料西装等拿到三楼露台,一件件挂在晾衣架上。光我自己的羽绒服就六七件,长的、短的、半长的一应俱全。琳琅满目的秋冬装,每一件都载着回忆和故事。藏青色毛料西装是女儿结婚时特意去买的,平时很少穿,压箱底已20多年。上青色华达呢风衣还是1988年初春,我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工作时,要随总局领导赴苏州洽谈经贸业务,特意请来自常州的小裁缝定做的。老伴的织锦缎棉袄是我们两口子的杰作,我裁样,她缝制。随着时光流逝,她发福许多,却一直不舍得捐掉这早已穿不下的棉袄,权作纪念品珍藏…… 烈日当空,近40℃的天气实在太热。我遮阳帽、太阳镜全都戴上,仍挡不住炙热的阳光。短短十几分钟忙活,像洗了一次桑拿浴,脸颊、双臂、身上的汗珠吱吱渗出,汗衫前后连裤腰都湿透了。
到了下午四点多钟,衣服晒足五六个小时,霉菌应该杀得差不多了。我仔细检查每件衣服是否残留霉点,发现那件毛料西装胸前有几处微小霉点,用手轻轻搓掉。再用被拍把衣服里里外外拍打一遍,一件件收进屋里,平放在床上凉一凉。使热气散去,最后按顺序放进柜子里。晒霉后,心里踏实许多,不用担心衣服长霉虫蛀了。 忙完休息时,我想起小时候上海人晒霉的场景。幼时我家住在徐汇区宛平南路179弄的唐家宅,宅上人家几乎都是平房,屋里装修也很简单,个别讲究的铺上地板,多数家庭是水泥地或是地砖,还有干脆是裸露的泥地。弄堂的小路是条煤渣路(原来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进出屋子都拖泥带水的。平房本来就低矮潮湿,一到黄梅天,地上墙上都会渗出水珠,箱柜里的衣服也难免会受潮。如果不及时晒太阳、杀霉菌,就会长出斑斑霉点,甚至被虫蛀成一个个小洞。
黄梅天一过,进入伏天后只要天气晴朗,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门口的场地上搭上竹竿或用两条长凳放上两根毛竹,再铺上芦杆帘子作为晒霉的工具。大人们把家里存放秋冬装的箱子搬出来,将衣服一一件挂在竹竿上或者铺在帘子上,放太阳底下暴晒。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就是一些棉衣棉裤,羽绒服都很少见。有几件毛衣算是家庭条件挺不错的了。各家的孩子普遍较多,多的七八个,少的也有两三个。老大长个了,穿不了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穿不了,再淘汰给老三。所以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说法。晒霉的季节,整个弄堂像撑起了万国旗,别有一番风情。 由于场地有限,偶尔还会为抢地方晒霉发生争执。好在人们都遵守先来后到的原则,几十年的老邻居,又多少有点亲戚关系,总能和平解决。
盛夏的天气往往阴晴不定,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有时晨起太阳很好,人们把衣服拿出来晒;午后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如果不及时把衣服收回屋里,淋湿了不仅是白忙乎,而且还容易生虫霉变。邻居们都友爱互助,有的上班族家里没人,好心的邻居会把他家的衣服先收进自己家里,等下班回来再归还给人家。 过去上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晒霉的习惯。当时住房条件差,多住在低矮潮湿的平房。进入伏天后白天时间长了,太阳直射北半球,人们纷纷把秋冬天穿的衣服拿到强烈的阳光下暴晒,起到除霉保洁的作用。现在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上海人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我家原来居住的地方,现在是上海滩小有名气的徐家汇花园。老邻居们有的搬进原拆原建的楼房,有的动迁到位于朱行的普乐新村,还有的选择拿动迁款购置自己中意的商品房。如今家家都安装了空调,遇到潮湿闷热天气,打开空调的除湿功能,潮乎乎的空气立刻变得干燥起来,黄梅天也能有凉爽舒服的体感,柜子里的衣服自然也不容易长霉生虫。
晒霉是上海人的一种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空调普遍应用使晒霉这一老上海人的习俗渐渐离我们远去。不过伏天闲暇时,把箱子里的衣服拿出来在太阳底下晒晒,去去霉味、杀杀霉菌,防止虫蛀,这也是大自然的馈赠啊! *图片源自网络,与正文无关
|
信纸作者:大海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