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6月09号 08点 阅读 11749 评论15 点赞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为“三十而立”,亦为溯源赓续 ——读《莘庄史话》感 邵嘉敏
“喜爱家乡不需要理由。”一口气读完飘着油墨芳香的《莘庄史话》,对作者于“前言”文首这句话的同感再次升腾。掩卷之余,说道分享。 全书首章为“老镇风物”。由“莘庄”地名由来说起,力求还原“最初的模样”。 老庙古庵,似是一个古镇不可或缺的标志物。七百多年前、比莘庄市镇更早出现的“施水庵”,传为林则徐题额“格思堂”的城隍庙,曾是松江县立师范学校的“三茅殿”,尚存两株古银杏的“会真道院”,铭文铜钟寄居异地的“三官堂”,五百年陆昌庙之传奇及三宝,还有财神殿、应心庵、顾司徒庙、娘娘庙、横塘庙,一一道来,翔实、精练记述、考证或存或废或疑缘由。 “近代老街风情”节,详述古镇明、清时期盛况。清代时莘庄地区有江南水乡特征的桥梁129座,仅老镇上跨莘溪河的有“环龙桥”“会龙桥”等17座。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镇上有57个行业218家商店,包括同康典当、槽坊、药店、地货行、花边号等。1949年前,莘庄地区有75家地主,其中68家在老镇上。老镇600多户居民,地主人家占百分之十一,拥有房屋906间,约占民居三成余,且多为高墙深宅。堪比曾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之称的七宝。
“老镇风物”还历数农场、园林、名品。如1929至1936年为南京城提供数万株“法国梧桐”的华南农场,以绿梅著称延续至今为莘庄公园的杨家花园,1959年被扩建为县政府大院的张家花园;记载水蜜桃、黄金瓜等名品特产种植和明清时期棉布业的盛行;溯源那见证地震的“缺口里”…… 第二章“岁月钩沉”,从黄浦江言及境内的春申塘、春申君、春申庙;从冯家旗杆论及明代御史、冯氏石刻;从南钱教案延引南张天主堂;从乾隆年惨案、咸丰年兵灾及至军阀相争战乱;从抗日战争往事引申地下党火种传播;从通铁路设车站到方言口音演变;从古墓探究说村宅轶事;末了,将“伲张家门口”例存,似是通过老镇一中产家庭,“窥一斑而知全豹”。 第三章“名人逸事”,由卫家坟头探究与汉朝名将卫青先祖后裔的关系,述礼部尚书朱恩世家,叙书痴朱大韶传奇,载乡村秀才张虞赓苦乐人生,列多名贤达闻人之逸事。 第四章“时代新歌”,讴歌解放初牺牲在莘庄火车站的上海青年,详述“结花王国”兴衰,勾勒小镇变县城,横塘成淀浦,脚划船到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纵论世纪跨越之巨变。 “附录”记载“历史大事记(1265—1949)”及“沿革”“古墓碑刻一览”等,简练、精要。
“史话”全书以22.1万字,记载莘庄近七百年间沧桑。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碑一刻,一匾一额,一寺一堂,一河一桥,一民一官,一事一变,一钩一针……作者“为探究家乡的历史风物,不断发掘史料,疏理文脉,弄清了莘庄地区历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各类人文风物的概貌,尽力做了客观详实的记述”。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希望能填补历史叙事的空白,弥补地方志书的缺憾。”它当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莘庄镇志》《莘庄乡志》的补充和完善,对正在编纂中的新《莘庄镇志》应有参考价值。 为了“史话”,年逾古稀的作者是花苦功、费神思的。旁征博引,吉光片羽,无不浸淫着作者七十多年来积淀的深深情愫;探源、悟史,乃是厘清、感受这方水土的脉络和肌理,在历史持续演进中得以更好承载。通篇是搜集、是挖掘,是记录、是梳理;也是回望、是展望,是祝愿、是祝福。 2022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复兴文库》作序说,“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近日(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史话”系列的出版发行,对“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无裨益。 该书作为上海闵行地方文史丛书,第一辑(十册,均为张乃清编著)已在上年由中西书局出版发行。此为第二辑,由全区九镇四街道和工业区构成“史话”系列,亦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发行。在2023年莘庄乡镇“撤二建一”三十周年之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莘庄人,对亦师亦友亦曾为同事的作者张乃清之力作,理当敬之贺之宣扬之! |
信纸作者:茹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