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浦关工委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二十四节气之 芒种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6月07号 09点 阅读 6106 评论3 点赞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二十四节气之 芒种

考订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秦文明

编辑 月浦关工委  钱丽娟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正南偏东)。交节时间在每年6月5~7日。
         芒种节气,中国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时节,比起立夏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种后,我国华南地区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忙碌收获、忙碌播种。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麦子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稻子、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等要播种。春种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民间称其为“忙着种”。
        我国古代将芒种15天分为三候,5天一候:“一候螳螂生;二候䴗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一候螳螂生”,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名“杀虫”;其飞捷如马,叫“天马”;前二足如斧也,也叫“斧虫”。深秋产卵在林木上,以壳保护,壳中有卵白粒。“螳螂生”,指芒种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卵可入药,药名“桑螵蛸”。
        “二候䴗始鸣”,鵙(ju),百劳也,《本草》作博劳。古人称它为“恶声之鸟”。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故以之立名。《埤雅》禽经注:伯劳不能翱翔,直飞而已。“䴗始鸣”指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
        “三候反舌无声”,反舌者百舌鸟也,应其舌尖像蛙类那样向内,故能够学习其它鸟叫而得名。《易通卦验》亦名为虾蟆无声,若以五月正鸣,殊不知初旬见形后,形亦藏矣,说的是芒种后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样样都”忙”。麦子成熟期短,收获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麦子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芒种麦子收获季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麦子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麦粒发芽霉变及“烂麦”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春争日,夏争时”,还有是夏播作物播种在麦收之后,耽搁了抢收麦子的最佳时间,就延误了夏播作物的播种时间,导致夏播作物没有足够的生长期,影响产量,甚至绝收。
        生产实践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会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农谚“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告诉人们,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推广双季稻,在“芒种”这一时节中有一 天是播种早稻的时间界限,过了这一天,播种的早稻收成率越来越低,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因此,宝山人称这个时节为“双抢”,抢收抢种。抢收麦子、油菜籽,抢种稻子。那个时候,宝山农民可忙了,起五更、睡半夜是常事,那辛苦程度难以想象。

 

        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圩田好作, 五月难过”的农谚体现了在抗灾能力极低的旧社会农民对梅雨成灾的忧虑。在“样样都忙”的芒种之时,防汛抗灾工作不可放松。
        全国各地,普遍“芒种忙栽”。
        华北区:麦田开始收割。夏收夏种同时抓紧。加强棉田管理,治蚜,浇水,追肥。
        西北区:冬小麦防治病虫。春玉米浇水,中耕,锄草,追肥。谷子中耕锄草,间苗,糜子播种、查苗,补苗。
西南区,抢种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抢晴收获夏熟作物。随收、随耕,随种。
        华中区:抢晴收麦,选留麦种。抢种夏玉米、夏高粱、夏大豆、芝麻等。中稻追肥,发棵末期结合耘耥排水烤田。加强单季晚稻管理,认真除杂。
        北部地区麦茬稻、江淮之间单季晚稻开始栽插。双季晚稻育秧。防治稻田病虫害。林地培土锄草。
        华南区: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晚稻播种,早玉米收获,早黄豆收获,晚黄豆播种。春、冬植蔗,宿根蔗中耕追肥,小培土、防治蚜虫。
        各地芒种大忙,有谚语为证:
         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还有更多关于农事活动的谚语,摘录几句,以飨读者: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选种忙几天,增产一年甜。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麦收要紧,秋收要稳。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夏种晚一天,秋收晚十天。芒种谷,赛过虎。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芒种忙,麦上场。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上海农民,除了抢收麦子、油菜籽,抢种稻子,还有重要的一个农活,就是“田间管理”,因此,芒种季节称“三夏”,就是“夏收、夏种、夏管”。也有称“夏收、夏种、夏培”的。

         “夏收”的任务是颗粒归仓,那时,每当“夏收”,学校组织小朋友到田里拾麦穗。那时,在校的我,每每芒种麦收,班主任老师总要带领我们到附近生产的拾麦穗,虽时隔60多年,至今仍记忆犹新。  

        “夏种”的任务是不误农时栽种,主要是移植水稻。“夏管”的任务是对栽下的水稻追施返青肥、发棵肥,确保稻子长成丰产架子,还有是对已经出土的棉苗追肥、除草、除虫等。
        以往,在上海,主要种植粮、油、棉作物,芒种季节的“三夏”显得特别重要。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公社办《战三夏》油印小报,营造“三夏”宣传氛围。我当时分管宝山县月浦公社业余教育,办过几期《战三夏》油印小报,那时生产队没有报纸,有这么一个小报还是相当受欢迎的。如今,时过境迁,土地流转,宝山农家“三夏”大忙的概念已完全淡化。

        中国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习俗,芒种没有全国性的习俗,仅皖南“安苗”、贵州侗族“打泥巴仗”、南方“煮梅”等。
        “安苗”习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习俗是贵州东南部一带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煮梅”习俗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农民们刚刚度过青黄不接的初夏,可以吃到新麦。
南方农民种的麦子两个品种,小麦和大麦。小麦轧制面粉,大麦轧制麦片或“麦细”。麦细就是把大麦打成细粒,现在除了健在的老一辈,年轻一代很少知道“麦细”是何物了?
        芒种“抢收”除了抢收麦子,还有“抢收”油菜籽。油菜籽用来榨油食用,但农民们自己种出来的油菜籽榨成油自己是吃不到的,全部卖给国家。农民们只能凭国家发的油票购买自己种出来的菜籽油。收成好的时候,超产部分,有一点奖励油票。买来的菜籽油也不精炼,黑乎乎的不好看,但这黑乎乎的东西每个农民一个月也就二到三两。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非常生动地描写了为花神饯行的场面,具有很浓郁的民俗意味。但这是有钱人吃饱了没事做弄出来的,在文化大革命前有极少数镇上人弄这玩意儿,农家人是不弄这玩意儿的。
         就说上海宝山农家,忙完“三夏”,没有一家“送花神”,家家都忙着制作长年吃的菜——“酱瓜”。
        宝山农家用新轧的面粉做成面饼,放在锅里用水煮熟,然后放到稻草堆里霉变,霉变到一定程度,拿出来把霉毛刷掉,再放到酱缸里加上盐水,然后放到太阳下晒,过一两天加入小黄瓜、生瓜条什么的,等上10天半月,就可以吃了。吃了再加,加了再吃,反反复复,一次可以吃上半年多。宝山农家叫“酱瓜”。
        那酱瓜集香、甜、鲜、嫩、脆,五味俱全。在我的童年,我妈每年做“酱瓜”,美味犹在,可惜今生吃不到了。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0 收藏 1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徐建国2023-06-07 17:17:20

    承教!关于“芒种”的知识收集得很完整!收藏了!谢谢!

    举报

  • 叶惠麟笔名叶子2023-06-07 12:39:57

    拜读分享,谢谢老师的讲述和介绍!叶子

    举报

  • 国强2023-06-07 10:36:21

    芒种,“忙种”“忙收”,祖国大地一片繁忙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时期叙述了各地农村战“芒种”的画面,值得一读。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