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宪民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宝钢不做老大 徐宪民 2023年6月30日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6月30号 11点 阅读 17322 评论0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宝钢不做老大

徐宪民

2023年6月30日

计划经济年代“以钢为纲”,钢铁是老大。钢铁企业也互相较劲,大家都想做老大。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领导身边工作,任调研室主任,掌握信息,调查研究,起草报告,对黎明的思路比较熟悉。

我经常参加冶金部调研工作会议,兄弟企业表面上对宝钢很尊重,很羡慕,但内心并不服气。按照黎明的思路,在与鞍钢、首钢、武钢等兄弟企业接触中,我始终自称“小弟弟”,“你们都是老大哥”。

记得首钢调研室主任彭华岗(比我年轻,现还在国资委)曾经陪我参观产品陈列室,很不好意思地说,你们是高档板、管材,我们是“面条、裤腰带”,没有什么值得参观的。

我比喻说,老大、老二、老三等生活在困难时期,成家时什么也没有,小弟弟很幸运,条件好了,成家时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成套家电,没有什么可炫耀的。

黎明始终认为宝钢不要争老大。一次,有人兴冲冲汇报:“全国排名第一”,没想到黎明发火了:宝钢没有资格在国内争高低,国家投资300亿,做得好是应该的。宝钢的目标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眼睛盯着国内,没出息!你们什么时候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再来汇报!

黎明认为,宝钢的目标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内争第一没有意义。

有一年12月,王佩州(常务副厂长)说,鞍钢李华忠打来电话,“看我曾经在宝钢共事的份上,请先公布当年生产经营数字”。他是鞍钢一把手,鞍钢一直都是行业老大,若在他手上丢失老大地位,没有办法向职工交代。

宝钢生产经营数据公布后鞍钢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点点,还是全国第一。王佩州说,他们是把身上的肉挖出来往脸上贴,我们是把利润留下来自筹资金建三期。

把产量放在第一,是上世纪供不应求时代的理念。

建国五十周年,冶金行业提前完成一亿吨钢,大家兴高采烈,宝钢还做了一辆彩车,到北京参加国庆游行,我在北京开会,看到一亿吨钢的彩车在天安门广场展示,人山人海,令人激动不已。

步入21世纪,时代变了。钢产量10亿吨,超过世界各国总和。党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必须改变低水平生产过剩的局面。

为什么10亿吨钢还不能自称钢铁强国?因为我们的总体水平还不高,高档次的精品钢材还有差距,在供过于求的时代,追求产量第一已经没有意义。

当然,钢铁企业要讲规模效益,提高钢铁集中度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家把许多企业无偿并入,鼓励公司做大做强。但是必须头脑清醒,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竞争力。

进入新时代,单纯一亿吨算不了什么,把国内企业拼凑起来,二亿吨甚至三亿吨也可以实现。问题是这一亿吨是不是精品钢材?这一亿吨生产能力是不是达到高质量的现代化水平?这产量过亿的钢铁企业是不是拥有世界最强的竞争力?

企业生产目的是什么?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获取利润。

社会主义企业生产最终目的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产量第一?因为社会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追求利润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满足社会需要。

企业生产只有符合用户(社会)需要才能实现交换,企业产品只有实现交换才能获得效益。企业竞争不是产量的竞争,而是谁能更好满足用户(社会)需要的竞争。你的产品质量好,能获得用户满意,更符合社会需要,用户愿意接受你的产品而不愿意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你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有了用户满意的高质量产品,企业才能实现价值。

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宝钢始终把生产用户需要的精品钢材放在首位。

宝钢的目标是现代化。我熟悉的宝钢从来没有把产量放在第一。

1978年邓小平到日本考察,他指着现代化钢铁生产线说,按照这个样子,请你们帮助建一个。

建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投资之大,前所未有。如果为了671万吨钢产量,投入300亿元得不偿失。中央领导当然很清楚,老企业只要投入少量资金,增加数千万吨钢没有问题。

当年许多人反对建设宝钢,就是站在产量的角度思考。但是1979年5月陈云到上海调查研究一个月后讲了8条意见:“第一点,干到底。” 邓小平1979年7月21日在接见上海市委常委时说,“宝钢国内外议论多,我们不后悔,问题是要搞好。” 1979年9月邓小平又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在供不应求追求产量的年代,只有邓小平、陈云等有这样的眼光,下定决心搞现代化,把追求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

宝钢投产后,指导思想始终把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黎明很清楚,如果追求产量就不应该建设宝钢。宝钢的优势是生产国家需要的、国内不能生产的、替代进口并可以在国际舞台竞争的精品钢材。

现代化宝钢是超前的。如果历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企业还把一亿吨钢产量放在首位,既不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国情,更不符合党中央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1978年12月23日是我亲手参与组织的宝钢动工典礼。把12月23日定为“公司日”,我非常赞同。因为这一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端。但如果把“产量过亿”作为每年“公司日”的纪念主题,不是脑子进水,就是其观念还停留在钢铁产量供不应求的20世纪。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