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来斋(朱)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谁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9月21号 08点 阅读 12366 评论1 点赞1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谁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纪念徐光启逝世390周年

     

华夏文明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四大发明更是令国人自豪,但自满清以后,却以“天朝上国”自居,进而闭关锁国,因而渐渐落后了,并遭受列强侵略和欺凌。中国人确实需要睁眼看世界了。那么谁才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人们常说,林则徐、魏源、张之洞等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其实,生活在明朝的徐光启,才是真正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徐光启是上海历史上最重要的乡贤之一, 被誉为“四百年前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就明确指出徐光启“为欧籍入中国之始”。今年是徐光启逝世390周年。追寻先贤足迹,探究其睁眼看世界的成就,对于今天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史化不无意义。

徐光启(1562—1633),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死后谥号文定,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开“睁眼看世界之先声”,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著译有《农政全书》《几何原本》《九章算法》甘薯疏》等,近年上海出版有《徐光启全集》。

徐光启埋首书房,心系天下;身在朝廷,放眼看世界。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徐光启与之成了朋友,他从利玛窦处看到了世界地图《万国舆图》,明白了世界之大,中国并非处于世界中心;自此向他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他还提出了那个著名的“放眼看世界”论断:“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由此向国人翻译了不少西方的先进科技知识。如他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经典作品。《几何原本》原翻译为《形体原本》,嫌书名过于陈旧,欠妥贴,可一时又找不了更好的译名,正踌躇间,一天他读到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禁茅塞顿开,于是书名《几何原本》就这样定了下来。“几何”一词也通行至今。

徐光启“睁眼看世界”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他引进甘薯(又名番薯、红薯,俗称山竽)的故事就是如此。明万历三十六年(1606),江南遭受两百年少见的大水灾,接着又是饥荒,粮价猛涨,无数人家断了炊烟,一片民不聊生,自然上海也不能幸免。徐光启目睹灾情,心急如焚,他当即向皇帝上疏,赈济灾民。皇帝准奏,解决了灾民的燃眉之急。但这不是帮助农民摆脱饥饿良方,正愁闷间,接到福建莆田学生托人捎来的一包甘薯,信中说甘薯原产美洲,在莆田种植后,已成为当地农户的主食。可生食,也可煮、烧、蒸、炒等,徐光启闻之大喜过望,心里有了良策。笔者曾在福建莆田当兵多年,当地许多农家确实以甘薯为生,他们称之“地瓜”。

一次,徐光启参加上海知县宴会,他有心带了几个甘薯前往,说“我带来几样外国稀罕物,请大家品尝。”一帮乡绅官吏,听说是“外国稀罕物”,纷给围了过来,他们像瞧西洋镜那样,东摸摸,西闻闻,再尝尝切开的山竽片,有的说像梨子,有的说像苹果┅┅,徐光启揭开谜底,并提议在上海种植甘薯,以解饥荒,大家认为有理,但也有人提出,甘薯虽然提抗旱耐涝,产量又高,可当粮食,但它毕竟是从外国来的,能服上海的水土?徐光启不愧为“外国通”,只见他拿起桌上的筷子,从汤碗中夹起几根绿叶红根的菠菜,反问道:“这菠菜的娘家在哪里?”有人回答:“波斯(伊朗)”。他又指着桌上一碗红烧鱼中的蒜、姜,问道:“他们的老家又在何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徐光启不紧不慢地说:“这两样东西也原产于外国。既然菠菜、蒜、姜能引进,甘薯为什么不能呢?”一席话说得大家连连点头。徐光启是实干家,他带头在桑园试种甘薯,结果秋后甘薯获得大丰收。他将自己实验经过,向朝廷上《甘薯疏》,获准后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解决了当时严重的饥荒问题,直到今天甘薯还是中国人的重要食物 。这是徐光启“睁眼看世界”的有力实证,比清朝的林则徐、魏源、张之洞等早了二百多年。

徐光启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生前在上海留下不少与之相关的场所,其中三处与书房有关,一是他的出生地及其祖宅所在地,即在上海县城南、今传为“九间楼”是也;二是在现虹口港一带的“桃园别业”,内还有徐氏藏书处;三便是与“九间楼”相距不远的“双园别墅”。因“双园别墅”地处城厢南门外的桑园,取其谐音名“双园”。又一说,据同治《上海县志》载“双园在大南门外康衙里,旧有南北二园故名”。

讲到徐光启在书房“双园别墅”中的故事,也能反映出他心系黎民,钟情农耕的品格。徐光启少时不但喜欢读书,对书本外的知识也很感兴趣。有一天,徐光启正在书房写一篇作文。老师出的题目是《民莫敢不敬》。这是论语中的半句话,意思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敢不敬。他总觉得这句话有些不对,所以他不想写了,便走出书房,来到织布间。织布间里,母亲正在精心地织布,而年过花甲的老祖母也在聚精会神地纺纱。徐光启从小会动脑筋,他好奇地问:“祖母,为什么你用的纺车有三个纱锭,而外婆用的纺车却只有一个?” 老祖母笑道: “你外婆用的是普通手摇纺车,右手摇车,左手握纱,只能纺一个纱锭。我现在用的纺车是黄婆婆(黄道婆)发明的。这种纺车是用脚踏,不用手摇,因而两只手都可以握纱,能够同时纺三个纱锭,这样一人可以顶上三人。” 祖母见孙儿对三个纱锭的纺车很有兴趣,就停下手中的活儿,讲起了上海阿婆黄道婆的故事来。从此徐光启决心向黄婆婆学习,爱家乡,爱劳动,在课余时间广泛地阅读农书,也帮家里干些农活。长大后,徐光启为官清廉,富有家国情怀。他监制的红衣大炮,将来袭的满清努尔哈赤一炮打落马下。

晚年,徐光启在“双园别墅”中潜心著书《农政全书》。有一天,他把三个孙子――尔斗、尔默、尔路叫到书房内,深情地对他们说道:“你们没有染上贵族子弟那种奢华、世故的不良习气,这很好。可是,你们不肯干农活,也很少读农书,这就不太像我的孙子了。我平生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也不论是教书还是做官,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农’字。如今,我在家冠带闲住,想编一部《农政全书》。这可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啊!现在,我把你们叫来,不为别的事,就是想要你们替我做点事,要你们帮我抄书,怎么样?”孙子们听说要他们抄爷爷写的书,非常高兴。从此,徐光启的书房就成了《农政全书》的编辑室。

                     (本文原载2023年2月27日《徐汇报》)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3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3人点赞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黄新2023-09-21 12:16:35

    拜读!分享!问好老师!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