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哥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河南洛阳缑氏李氏曹县 寻根记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3月09号 21点 阅读 10171 评论1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河南洛阳缑氏李氏曹县 寻根记

 

李现通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是哲学对人生的终极思考。
       

       人类有起源,家族有根源。祖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源头,祖根是一个族群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然而随着世代更迭,人事变迁,许多姓氏家族的历史变得模糊不清。
     

        对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来说,寻找故地、寻找先祖、寻找族群、寻找亲人,不仅仅是一种对家 族渊源的探求,更是一种对家族之梦、民族之梦的追寻。这种追寻,既是对过去的回忆,又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感谢缑氏李氏的历代先人,留下了明初以来清晰的人丁辈分资料,二十多代人的传承从无间断,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根和身份,给每一位李氏后裔以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
       

       今年的正月二十四(公历3月4日),是缑氏李氏一年一度祭祀祖先的日子。来自缑氏、顾县、焦村、安滩、吊桥寨等地六十多位李氏后人齐聚缑氏东地李家老坟,为祖先摆供祭祀,扫墓上香。

     

        据清光绪二十四年《缑氏李氏家谱》记载,“始祖讳仁甫字乐纯系山东兖州府曹县大板桥沟头村人,自元季迁河南府偃师县卜里缑氏镇,前明洪武定鼎后入籍,迄今五百余年,传二十辈矣。”又据载,“伯仲三携数子西奔河南,行至新集,不幸路遇顽匪,掳掠行资,长乃返回原郡,次迁偃师缑氏镇,三迁至古洛阳西贠庄”。
     

        自贠庄迁汝阳的李氏碑碣记载,“振宇李公讳永茂。绪起陇西,……然贤公家乘曹县板桥,公故土也。”
       

       而据宜阳丰李镇贠庄《李氏家谱》记载,“(迁宜)始祖山东兖州府曹县板城社籍,元乱吾始祖三老引数侄西奔,仓皇急遽。甫至洛之西候里贠庄居焉。”
       

       又据宜阳贠庄李氏谱录载,“元乱兄弟四人携眷北行三十里新集镇,遇盗相搏,倾覆奔溃。四祖被阻后行,竟回于曹一脉流传,是东曹之一支也。吾始祖引数侄西奔,回首遥顾,莫辩一祖二祖罹祸之由详,仓皇急遽,甫至洛之西南西侯里贠庄居焉。”
     

        从明代传承至今的缑氏和贠庄两地李氏家谱碑碣说明几个历史事实:
       

       一、两地李氏是从山东兖州府曹县避乱奔河南的,兄弟三人或四人携子侄同行,在新集遇到土匪劫掠财物。缑氏家谱记载,长兄返回原籍。宜阳家谱记载。四弟返回曹县,传东曹一支李氏家人。
       

       二、关于原籍,缑氏记载是“大板桥沟头村”,宜阳记载是“曹县板城社”和“曹县板桥”;

清光绪三十四年曹县县志


       三、两地家谱都记载有逃难途中在新集遇到盗匪抢劫。宜阳家谱记载的更详细,说是“遇盗相搏,倾覆奔溃”,意思是遇到抢劫后,四兄弟和土匪打了一仗,结果打败了,四散逃命,四弟返回原籍,东曹一支李氏就是老四的传人。新集遇盗匪一事,说明曹县李家应该是一个很殷实的大家庭,不然,他们携带的财物不会引来盗匪,而能组织起来和盗匪拼力“相搏”,也绝不是一般的贫困家庭可以做到的。
     

        四、两地家谱记载的原籍不同,缑氏记载是“曹县大板桥沟头庄”,非常具体;宜阳记载是“板城社”“曹县板桥”。偃师缑氏和宜阳贠庄李氏,原籍曹县毋庸置疑了,具体到乡村,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板”,“板桥,板城”,应该是古代乡一级的行政区,“沟头庄”这个名字起得很随意,字面意思是位于沟头的一个村庄。
       

       那么,缑氏李氏始祖迁缑氏前,是山东曹县的老住户,还是从外地迁徙到曹县?在曹县传承了多少代人?长兄或四弟返回原籍,有东曹一支李氏传人,这一支李氏家人居住在哪里?还在大板桥沟头庄吗?今天的沟头庄还有没有本家李氏后人?沟头庄李氏有没有关于我始祖仁甫的父亲祖父的记载?
     

        诸多问题,引得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说,我们缑氏李氏来源于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李善长生六子,第六子名村贤,李善长事发,满门抄斩,村贤携四子逃往洛阳……
     

        有人说,家谱记载,始祖两位夫人,朱氏和史氏。朱氏就是朱元璋的姐姐,所以,我们李家明朝时是皇亲国戚……
 

       我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缑氏李氏与李善长有传承,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与朱元璋家有姻亲。希望自己出于名门是人之常情,但祖宗不能乱认。没有考古发掘,没有墓志铭,没有史书佐证,没有家谱记载,单凭丰富的想象,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只能从两地家谱记载推断出,元末时的曹县大板桥(或板城)李家,是一户殷实富裕的大户人家,耕读传家,崇德尚贤。明朝《府志》记载,缑氏人李通在明英宗正统六年(1442年)捐谷一千二百担(相当于12万斤)赈灾,这位先祖李通就是李氏二门三世人,也就是始祖仁甫的孙子。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缑氏二门四世人李本出任湖广蕲州卫指挥(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由此可见,始祖仁甫定居缑氏后,带领子孙垦荒种田,很快富甲一方。孙子捐款捐粮,重孙出将领兵,为民造福,为国分忧。
 

       议论之间,顾县南寨李顺卿(二十一世)提议去山东曹县寻根问祖,并且志愿承担所有花费。吊桥寨李宏民(二十世)说,他1971年参军入伍,在武汉某团后勤部服役,有一战友叫李胜发,来自曹县大板桥沟头庄。那年代通讯极不方便,复员至今五十年了,再未联系上,只是听说大板桥改称为向阳公社。缑氏供销社退休职工李现恩(二十一世)说,老叔,只要找到你那个战友,沟头庄那边的情况不就知道了?缑氏李氏宗亲会理事长李建凯(二十世)非常赞同。缑氏村老协会会长李元生(十八世)说,先别急,让现通找找资料,做个准备。
 

       顺卿是个急性子,问我:“今天下午能查找资料吧?”我说:“我回去就找。”

温家宝总理亲自颁发给李顺卿的抗震救灾英模证书
 

       晚上,我打电话给李顺卿,说在网上没有查到相关的地方,李顺卿说,咱们还是直接去吧,明天就去,不管办什么事儿,光说不行,还是实地去看看,曹县离咱这里也就300公里,去一回也不值啥。
 

       3月5日上午,在缑氏老协会,我们开了个小会,大家热情很高,64岁的李玉朝兄自告奋勇做司机,开自己的七座商务车,李顺卿主动负责全部差旅费,年已87岁的李元生老人也表示要一同前往。
 

       下午4点,,玉朝兄驾车从偃师东上了连霍高速,我们一行五人——李元生(十八世)、李宏民(二十世)、李玉朝(二十世)、李现通(二十世)、李顺卿(二十一世)——开始了曹县寻根之旅。

       晚上七点多,我们在曹县庄寨收费站下了高速。
 

      庄寨镇位于曹县西北部,也是距离河南比较近的乡镇。因为从网上查找“大板桥”“板桥”“沟头庄”等地,全部是查无此名。我翻阅收藏的《山东曹州府曹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曹县有五十二里(相当于乡一级的行政单位,比现在的乡要小),其中有“板城里”。民国时,板城里并入桃源集镇。2020年,即四年前,桃源集镇并入庄寨镇。所以,如果以板城里为寻根地,庄寨镇应该是我们这次寻根之旅的第一站。
 

       晚饭后,我们在庄寨镇尚客优酒店住宿。庄寨镇是曹县最大的乡镇,人口18万,是我们缑氏镇人口的两倍多,面积也几乎是缑氏的两倍。庄寨镇镇区非常繁华,主街长达四公里双向八车道,另有五条大街,辐辏至镇区中心。大街两旁商家鳞次栉比,酒店、超市、饭店、珠宝店、KTV、木业公司,家家灯光闪亮。建成的和正在建的高楼林立入云,气势不凡。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一个镇,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县城。我惊讶这里作为一个乡镇少有的繁华,玉朝兄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木板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全国各地的原木大都销售到这里,全国百分之九十的棺材板也是来自这里。尤其是日本的棺材,几乎全部从这里进口,日本棺材不讲究厚薄,讲究做工精致,外观精美,价格极高,曹县这些年赚足了小日本的钱。

曹县庄寨镇

 

       3月6日早上7点多,我们离开住宿酒店,赶往桃源集镇。进入桃源集镇老辖区后,几个人分头访问街道边的老人们,打听大板桥沟头庄,老人们都摇头不知。有人说,附近有个大李寨,全村大都是李氏家人,你们可以去问问。
 

       我们来到大李寨村,路边几位老人得知我们是从洛阳来寻根问祖的,非常热情,引着我们来到村里的李氏祠堂,并打电话给祠堂的负责人李青文。

       我们一行人先进入祠堂,看到院内有三通大石碑,按石碑上记载,祠堂是1992年修建,该村李氏已传至二十四世。玉朝兄说,这里也是按世的,二十四世,和咱缑氏的世代也差不多。负责人很快就来了,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同来的还有几位族人,说天下李氏是一家,对我们非常热情,让大家坐到房内,拿出家谱给大家看。家谱记载,该村李氏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的,而我们缑氏李氏先祖是在元末离开山东曹县,这一点明显对不上。看看连系不上,对方和我们都有些失望。

大李寨村李氏祠堂负责人

 

       告别大李寨的几位李氏老乡,我们赶往曹县县城。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找到是宏民兄的战友李胜发。李胜发是76年的退伍军人,他的资料应该录入退役军人事务局(每月要领补贴),如果查到这个人,电话地址一目了然,我们联系上李胜发,直奔他的住所。
 

       大李寨离县城40多公里,道路开阔平坦,道路两旁是众多木业工场,还有一片连着一片正在晾晒的各种木板。曹县号称杨木泡桐全国加工基地,由此可见一斑。
 

       曹县古称曹州,现在隶属山东菏泽市,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是偃师的三倍,人口160多万,也是偃师的三倍。曹县辖2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07个行政村(居)。相传商汤曾建都于此,称为“北亳”,与我们偃师的“西亳”遥相呼应。
 

       在临近县城时,导航引导的通往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道路被隔断禁行,我们只好绕路,多走了几公里。

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3月6日上午11点,我们赶到了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玉朝兄说,现在正开两会,不知道人家给查不查。果然,宏民兄出示了他的退役证后,说明是来寻亲的,没有别的任何目的,事务局值班人员仍有敷衍搪塞之意。李顺卿连忙出示了他的全国英模证书和采访证,并说要找他们领导,值班人员不再搪塞,开始认真查询,但查询结果是系统里没有“李胜发”这个人,又查了同音字也没有,也没有“向阳公社”或“向阳乡”。值班人员说,有三种可能,一是早年已经移居外地,一是从没有申报登记,一是这个人早已不在人世,因此没有录入系统。五十多年了,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知道呢?
 

       一个最为重要的线索断了,大家都有点失望。
 

       我建议到曹县县志办公室,查查老地名。县志办公室的值班人员听明来意,非常热情,联系了一位退休在家的专家老师帮忙查询。
 

       我拨通了这位付姓老师手机。付老师说在清代的行政区划中,确实有板城里,但没有听说过大板桥、沟头庄,他们编的地名志中也没有这两个地名,历史上也没有“向阳公社”。​
 

       我问,板城里大概位于现在哪个区域,包括现在哪些村庄?付老师说,民国时的板城里有40个村子,后来小部分划入现在在楼庄镇,大部分划入大寨集镇,后来大寨镇并入桃源集镇,四年前桃源集镇又并入了庄寨镇。我加了付老师的微信,她发给我板城里的有关截图,说板城里与沟有关的村子有前赵沟后赵沟,前赵沟居住有赵姓和李氏,建议我们到前赵沟一带了解了解。

       按照宜阳贠庄李氏家谱记载,始祖“板城社籍”,现在确定有“板城里”这个地方,虽然找不到“沟头庄”了,但这确实是我们先祖的故园,是我们李氏根脉所在。我们一行人离开曹县县城,往西北方30多公里远的前赵沟,寄希望于万一遇到李氏家人。

古代板桥里包括40个村子


       前赵沟和后赵沟位于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两岸,所以又称为西赵沟和东赵沟。我们在前赵沟找到一位李氏老乡,叫李保停,他带我们去找他哥哥,说他哥哥知道以前的事儿。李家哥哥叫李保民,八十来岁,对我们非常热情,连说我们是一家人。老人说,前赵沟的李氏是一大家人,有三块老坟,每块老坟里安葬着六代先人,到他这里已经是二十几世了。老人说,当年燕王扫北,这一带死的死跑的跑,没有人了,只剩他们李氏一家,赵姓是后来迁入的。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家谱,也说不清明朝以前就住在这里还是明初从外地迁来的。

李保民老人说我们就是一家子

 

       我们又穿过几个村庄,这里没有大板桥,也没有沟头庄,甚至没有一个村子名字里有“李”字。但是,这里确实就是明清时代的板城里,是我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史书记载,在东周洛阳担任史官的老子李耳被贬职后,曾到鲁国生活过多年,期间和儒学创始人孔子交往甚繁,孔子曾请教《周礼》于老子。这说明山东地界也很早就有李氏了。至于我们的先祖,是一直居于此地,到元末才迁走的,还是从外地迁来后继而又迁出的?恐怕是一个千古之谜,无从知晓了。
 

       然而,这里有平坦的土地,有四季流淌的河水,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应该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生活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几位始祖为什么要外迁呢?是因为饥荒和战乱。
 

       据史书记载,元朝末年,山东地区黄河几次决堤改道,旱灾连续数十年,蝗虫遮天蔽日,导致作物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而蒙元统治者依然照征苛捐杂税,对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问,大量百姓饿死病死。死到临头,揭竿而起,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山东各地纷纷响应,红巾军与元朝政府军在山东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拉锯战,刀兵过处,赤地千里。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居住在板城里沟头庄的李家兄弟四人勤劳能干,知书达礼,在战乱中侥幸保全了下来。然而,旱灾和战乱已经摧毁了这里的一切生活基础,留下是死,出走还有可能活下去。双亲病故后,弟兄四人拜别祖茔,携妻带儿,推车担担,离开了家乡。
 

       起初,他们没有方向,哪里可以活下来,就往哪里走,他们到了一个叫新集的地方。战乱年代,土匪成群。老李家应该是比较殷实的人家,所以携带的财物较多,引起了土匪的注意,兄弟们联手抗敌,保护仅有的家财,然土匪人多势众,打败了李氏兄弟,劫走了财物。兄弟们被打散了,保护着妻儿老小各自逃命。二哥和三哥一路向东来到河南府(洛阳),分别定居在偃师缑氏和宜阳贠庄;大哥和四弟返回原籍曹县,艰难度日。
 

       我根据一些史料和家谱推测,先祖们的原籍应该是曹县板城里沟头庄,板城里相当于“乡”,沟头庄是村,而大板桥,是标志物。就像山西洪洞县迁出的人们都记得大槐树老鹳窝一样,我们李氏祖先告诉儿孙们记住大板桥,那是家乡的标记,有一天后人寻根问祖,找那座大板桥吧。然而,桥可能被冲毁,村庄可能被废弃,六百多年的历史风雨将一切冲刷磨平了。

走在先祖生活过的土地上追思寻根


       今天,我们代表近万名缑氏李氏后人,站在了祖先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平缓的小河仿佛从远古流淌而来,几百年前的春风一直吹到了现在,木板铺成的古桥,矗立沟头的小村,麦田间三三两两上坟的人,小路边觅食的花鸡,深巷里传来的犬吠……一切仿佛还在昨天。我们多想代始祖为父母的坟茔添一锨新土,插几支鲜花(这里上坟不压纸,是插花),然而,六百多年,太久了,多少次黄河决堤改道,多少次战乱天灾,早已让先祖们的坟茔与大地融合在一起,无影无踪,甚至连那座大板桥,桥边沟头的村落,也一并隐入历史的烟尘之中。
 

       我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啊,大自然万古如一,而人世间则世代更替,难怪陈子昂登高哀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让人欣慰的是,个体的生命虽然如一滴水瞬息就会干涸,而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却如浩浩荡荡的长江黄河,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沟头庄老李家的后人和华夏大地上千万个家族一样,穿过变换万千的历史风云,走过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勤俭持家,繁衍生息,一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成为中华民族长河里一朵永不干涸的浪花。
 

       别了,曹县!别了,祖先的故园!
 

       感恩先祖,感恩父母,感恩生我养我的家乡缑氏,感恩中华大地的每一寸热土!
 

       回程的路上,我诌了几句以抒胸臆——
 

       树高千尺根连土,
 

       河流万里水有源。
 

       缑氏李氏赴曹县,
 

       千里寻宗觅故园。
 

       遥想吾祖多艰难,
 

       抛家别业躲战乱。
 

       背井离乡携老幼,
 

       新集遭匪再离散。
 

       历尽艰辛到河南,
 

       安居乐业洛河岸。
 

       渡尽劫波兄弟在,
 

       开枝散叶遍中原。
 

       沟头庄村何处有?
 

       先祖坟茔何处安?
 

       可惜踪迹荡然无,
 

       举目四望心茫然。
 

       板城故里水自流,
 

       历史风烟七百年。
 

       耕读传家德恩厚,
 

       荫庇子孙百代传。


       缑氏李氏二十世 现通

 

       2024年3月7日于二高校园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小燕子我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2人点赞

本文作者

通哥

户外爱好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赵猴2024-03-12 20:17:11

    通哥,你好!我也是一个寻根爱好者,凡有一点足丝马迹,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打破砂锅问到底。你的寻根记我全文拜读,很感动,你们确实用了最大努力,基本寻到了先祖居住地——板桥里,可以算是完成心愿了,在前寻根之旅,可以在你们续写时,在族谱上添上一笔浓重一笔!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举报

    通哥 谢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