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09月08号 22点 阅读 3693 评论2 点赞1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到了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去找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纪念碑。当地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因为它就在冼星海大街的入口。
冼星海是广东番禺人,出生在澳门,幼年时随母亲去马来亚。回国后学习音乐,后又去去巴黎勤工俭学,成为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第一个中国人。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武汉等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创作了大量抗日的救亡歌曲,著名的有《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1938年底,他到达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为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谱曲,一举成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
1940年,党中央派他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临行前,毛主席亲自为他饯行。但不久二战战火烧到苏联。他归国受阻,滞留在阿拉木图。在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处境险困的情况下,他巧遇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拜卡达莫夫慷慨地帮助了他,也在无意中结识了这位中国的杰出音乐家。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生活了两年多,为哈萨克斯坦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但他不幸患上了肺结核,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消息传到国内,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冼星海的歌被长久传唱,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评价。
2009年9月10日,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的纪念碑上,嵌着一条五线谱,上面是《阿曼盖尔德》的旋律,那是冼星海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的交响诗。体现了两个国家的深厚友谊。
站在异国他乡的纪念碑前,回想到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我忍不住心中的激动。我是很少唱歌的,但这时,我不由地高唱起《黄河大合唱》的片断:“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